日常语言哲学的浅释
日常语言哲学[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萌发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本文略略介绍此流派,并评论陶杰一文。
二十世纪之初,罗素、弗雷格、早期的维根斯坦、蒯因等人,以及维也纳学派,针对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等唠唠叨叨絮絮不休的哲学问题,以严密的逻辑分析语言,厘清模糊的语言。他们主张构造一种精确而无歧义的理想语言。
然而,语言是随着人们使用而演变的社会历史现象。文法、词义、句义、语音等等,都会演变。这些演变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谟尔[George Edward Moore]、奥斯丁[J. L. Austin]、斯特劳森[P.F. Strawson]、塞尔[John R. Searle]、晚期的维根斯坦等人提倡,哲学分析的任务不在于构造人工语言。反之,语言在人类社会有多种功能,字词的意义归于日常用法。
先看看谟尔的概念分析。谟尔强调他的研究并不是启发自外在世界,是以分析其它哲学家为主轴。以伦理学为例,哲学家没有对「道德」、「美德」、「正 当」、「应该」、「善」、「恶」对等概念加以分析,所以才有无止境的争论。谟尔论分析,有三点:分析是理解概念的意义,此一;把概念分成几种组成概念,此 二;联系已知概念和其它概念,此三。举例言之,试想「快乐」这概念。「快乐」是甚么?此时你想到甚么?你如何向别人解释这概念?有甚么是与「快乐」相似 的?若哲学分析违背日常语言,则是错误的。
奥斯丁认为,哲学界诸多争论无果,由于学界所用的术语并不真实。那些争论,不外是胡乱运用术语的把戏。奥斯丁主张,有些句子并无真假可言,说话就是做 事。以前,一般认为语句只有描述功能。奥斯丁则以为语句还有些非描述功能。人说话,除了表意,还有非表意。以言行事的行为有五:判定,如「宣判」、「确 认」;实施,如「任命」、「撤销」;约束,如「许诺」、「祈求」;举止,如「感谢」、「道歉」;阐释,如「记述」、「回答」。
塞尔师承奥斯丁。塞尔并不完全接受奥斯丁的理论,然两者之间的差异甚烦琐,不便在此细谈。且看看另一个较有趣的理论:间接言语行为。试看「你说话的声 音可否降低点?」这句,表面是询问,实际是请求。换言之,这是一句间接履行句。我们首先分析的是字面意义,继而还要探查说者和听者的共有背景,以及听者的 理解和推理能力。例如请求别人关门,可以以下询问、建议、提醒、描述、埋怨等等的形式表达:
* 你可否把门关上?
* 我能否请你关门?
* 你最好在进来时把门关上。
* 你进来时好象忘记了一件事啊。
* 嗳!好冷噢,原来门没有关上。
再看一段对话:
男:今晚一起出外吃饭好吗?
女:我要在家温习。
男生以询问表达请求,女生以陈述回答,言外之意[塞尔用的术语是「语力」]是「今晚不可一起出外吃饭」。
以游戏喻语言,晚期维根斯坦认为语法规则是任意的,无所谓对与错,只有应用得宜与否。语言有规则,但规则不是恒常不变的。不同的规则有时引致混淆。奥 古斯丁[St. Augustine]问「时间是甚么」时感到困惑,就是因为没有厘清「量度」这词的用法。我们可以用欧几里德几何,也可用非欧几何。那取决于使用目的。但 我们一般不能在欧几里德几何运用非欧几何的定理。
陶杰〈细节年代〉一文批评「不拘小节」这话。他认为,「小节,是要注意经营的,愈小节,愈见大问题。英文的一个 Detail」……「不拘小节」所讲的「小节」,按惯常用法,是指「细微琐碎而不重要的东西」。陶杰所讲的「细节」,实指「细微、细腻、不显眼处」。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如是解:「小节 [xiao3jie2], n., minor points of conduct.」、「小节 trifles, trivialities: 不拘小节 unconventional, unconstrained by formalities」。
陶杰所讲的「detail」,不是惯常用法的「小节」。他的立论,是扭曲词句的惯常用法,从而标新取异。无谓争论,无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