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育儿师家有任性宝观后感

 我来答
烟花de日常
高能答主

2021-08-06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423万
展开全部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aeqc9HPpDcVUan6B_rRGA

 提取码: n8sq0    

《超级育儿师》是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席卷全球的亲子育儿真人秀节目;首次以真人秀的方式真实呈现“熊孩子”变身“乖宝宝”、“抓狂父母”变身“育儿达人”的全过程。

维尔家政
2024-11-16 广告
上海维尔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创建于2019年,至今已为3000多家雇主提供母婴、育婴师、早教师、海外家政等服务。维尔主要以互联网运营形式展开,服务区域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球。我们不仅仅提供优质家政人员,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高端定制需...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维尔家政提供
lieyige
2016-12-04 · TA获得超过39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这部电视剧现在很热,有好几个朋友强烈推荐我来看看,那么,我就来看看吧,从中学习、观察、反思育儿之道吧!先从最近的一期看起,然后,把观后感同时写下来,与大家讨论,前面的几期我也会找时间来看,然后,每一期写个观后感。

育儿师:兰海;
小朋友:三岁的男孩 丁丁

兰海在车上看丁丁视频的时候,很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说了一句:居然在广场上乱跑,太危险了!
就这一句话,我感到此育儿师可能与李跃儿教育理念不是在一条线上 ,我的心理频道可能由此也转到了‘挑刺’频道上。

广场,是一个让人们放松,休闲的场所,孩子来到广阔的广场上,他的小心胸也会变的宽广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孩子不能跑呢?为什么要贴上‘乱’跑的标签呢?什么是乱跑?什么是不乱跑?不知这位育儿师是怎么定义的?

一个三岁的孩子如果在广场上安安静静的,或者按线走路,这样妈妈们会不会担心: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不活跃?内向?。。。。这样的标签会不会给孩子贴上呢?

这个时候,我想的是:
三岁的孩子在操场上如何表现才能不让大人们焦虑呢?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三岁孩子在操场上的正常状态呢?

广场上有没有危险的地方?肯定会有!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醒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活动,其实是妈妈们的功课,也应该是育儿师帮助妈妈们支招的范围,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在广场上乱跑就是危险的,这个定义下的有些草率!同时也顺应了妈妈们担心的心理,而且会更加加深妈妈的焦虑和担忧!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简文写的她和书华二个人带着四岁的猪娃和卡鲁在法国的一个小细节:

带有界限讲规则的孩子出门玩,是一件轻松而享受的事情。

背景:慕尼黑火车站。慕尼黑是个大站,来自各地的列车、乘客都在这里中转,车流人流穿梭不息。它还是一个开放式的火车站,有很多鸽子从外面扑棱棱地飞进来。火车站内部正在装修,四处是围起来的工程材料和脚手架。而且,因为我们是从奥地利回到德国,旅行中新添了好多行李,都是没忍住宠孩子和宠自己的各种小纪念,光是在Hallstatt挑选的木头玩具就装了半个箱子。

这种情况下,我跟书华说:“我要去趟洗手间,拜托了。”然后转身走了。书华事后特郁闷地问我:“啊,那么多人,那么多车,那么多鸽子,那么多行李,还在装修,你就走得那么放心?”“放心啊,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啊。”书华一下被噎住了,瞪着眼睛看着我。呵呵~我是真放心。不过,因为排队,所以我这一走,大概走了十几分钟。

书华把行李一放,指着地上的地砖缝,“这条线,那条线,呶,你们俩在圈子里玩,不能出圈。”
两个孩子“耶~”的一声,就跳进圈圈里。
“我们玩超级大滑冰吧?!”卡鲁跟猪娃商量。
“好啊。”

等我回来的时候,两个孩子正在圈子里不亦乐乎。书华在旁边守着一堆行李笑眯糊地看着他们。

没有孩子问,为什么是这条线而是另外一条线?为什么不能去追鸽子?为什么不能去看脚手架?为什么不能去商店?没有。他们只是跳进了圈圈,开始尽情地游戏,没浪费一点时间,没浪费一点精力。

上面蓝色字体内容摘自:简文写的;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摘这段细节内容是给我们一个示范,书华老师在孩子们玩之前给划定了安全的范围,孩子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玩耍,一个人也轻松的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看管着俩孩子,我们除了感慨还需要深挖一下:这俩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有界限,这么‘听话’?是天生的?还是在这四年的成长过程中,在有界限的氛围中习得的?

接着往下看:

育儿师来到丁丁家的时候,热情的与大家打招呼,她也想与孩子打招呼,但她用的语言是:
来,小朋友,我们认识一下好不好?
这个时候,如果接下来,她先做自我介绍那么是对孩子做到了足够的尊重,可是,她却接着说:
来,打个招呼吧,我看你吃的是什么?
本来,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孩子也被吸引过来了,如果这个客人足够的有礼貌、并且懂得尊重孩子的话,那么,她可以蹲下来跟孩子打招呼:你好,我是兰海老师,请问你是丁丁吗?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孩子才会知道来的这个人是谁,他想不想跟这位老师做进一步的交流那是孩子的问题了,可是这位老师说要认识一下,却不介绍自己,而且,先去问孩子:你吃的是什么?如果我是孩子,那么我会想:我又不知道你是谁,我凭什么告诉你呀? (我这个孩子挺刺儿,不过,如果我是跟你---一个大人打招呼,上来就说我们认识一下吧,你吃什么呀?你会怎么想?)

育儿师的问题把孩子问跑了,结果招来了妈妈的加重了的声音:丁丁。。。。。
爸爸的评判:没有礼貌!

如果我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一进门,因为我没有跟好打招呼,而被爸爸妈妈批评,那么,我对这个客人不会有好感!我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我会感觉我所受的批评是因为这位客人来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会去做反省还是做自我批评呢?

爸爸要离开的时候,要求孩子跟他再见,因为他要去上班,那么,这个时候,要离开的是爸爸,为什么爸爸不主动跟孩子再见呢?却要求孩子跟他再见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我要离开孩子,我会主动跟孩子讲:宝贝再见,妈妈要去上班了。那孩子会非常自然的说:妈妈再见!

这个时候,我认为是:父母是应该给孩子做示范的时候,而不是空洞的要求孩子的时候!

这个地方再发散一下:
当我们遇到一个熟人的时候,大人会不由自主的提醒孩子:宝贝,问阿姨好,或者:宝贝,跟老师打招呼,这个时候,孩子会非常的被动,有的孩子会打这个招呼,有的不会打,会打招呼孩子的妈妈或者其他的大人会感觉孩子有礼貌,而且感觉是自己会教育孩子懂礼貌,如果孩子不打招呼,会感觉孩子没有礼物,或者感觉孩子很失自己的面子,过后给孩子一通批评教育,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对‘打招呼’这件事情心生畏惧,更加不愿意打招呼了!

现在,我带孩子出去,遇到熟人,我会主动跟熟人打招呼,如果,我的孩子认识那位朋友,那么,我打完招呼就结束了,尽量管住自己的嘴,不去提醒孩子,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当朋友关注到源源的时候,源源就会主动的去问阿姨好,或者源源特别熟识、喜欢的阿姨,可能人家没有关注到他,他也会主动去打招呼,这次去珠海,镜子阿姨和玉米妈妈在忙,没有看到他,他竟然围着人家转了几圈,去喊阿姨好!

早晨起床,不需要我提醒,他看见爷爷或者奶奶会主动的喊:爷爷好奶奶好!要出门上学了,我打了招呼:爸妈,我们走了。然后管住自己的嘴,等上二分钟,孩子会主动的:爷爷奶奶姑姑妹妹再见! ,有时候,我忍不住,等不及那二分钟,也会提醒孩子:跟大家再见!现在,我慢慢的强力忍住不再多嘴了。

也许有人说了:那是你们家孩子‘听话’,我们家的就不行!其实不是的,源源跟着姥姥出去的时候,姥姥会不断的提醒他打招呼,特别是遇到生人时,但他就是不打。姥姥很纳闷。其实,当姥姥这样一提醒时,姥姥和等着打招呼的人都会把目光投向孩子,等待着孩子问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时,他就会很不自然,既而拒绝打这个招呼,这个时候即使打了个招呼,那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别扭的。

再接着往下看:

兰海老师提到:他们家里没有防撞角,他可以在家里开着车子横冲直撞。。。。

这里发散一下,把以前写建立孩子安全感的一部门内容搬过来:

前几天有个顾客来买茶几安全条,就是那种很有弹性的长条,用来粘到茶几的四条边上,说是怕磕着孩子,我是这样跟她讲的:

如果茶几的四个角是尖的话,那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四个尖角用条来保护一下,这个碰一下,真的会碰伤孩子,这个有必要按上防撞角,但四边真不建议全封起来,原因是:孩子天生有自我保护意识,他在根据他的观察,或是他的体验:被这个地方碰过一次了,那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碰着的话,会疼,那么下一次,他自然就会避免自己碰到,孩子真的有这种意识。

但如果我们把家里所有的地方都弄的很安全,碰到哪里都不会疼,那么孩子在家里就不会启动自我保护意识,那当他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他会把那个环境当成家里一样,不会去考虑,去观察安不安全的事情,他就会认为这里也跟家里一样的安全,那么他有可能就会‘横冲直撞’,毫不避开锋利的角角边边,那么孩子肯定就会碰疼,甚至受伤,那么这样孩子就会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在家里不会碰疼我,为什么在这里就会,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里是不安全,有可能就会停止探索,就会要求离开,那么孩子在外界被碰着、被磕着次数多了,他对外界就会充满不安全感,他就会排斥接触陌生的外界,就会只呆在他认为有安全感的家里。

但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是需要做好防护工作的,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

看到大李去澳洲考察教育的时候拍的照片,幼儿园的院子里面多数都有一些天然的木条,木桩,还有一些大石头,但我们的幼儿园里根本不会有这些东西,因为会碰着,伤着孩子的,但人家那些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见得天天受伤。但我们的孩子却经常会被一个小石头给绊倒了,这里面的缘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所以,我觉得家里没有装防撞角不是问题。只是不知这个孩子在家里有没有受过伤,遇到危险会不会懂得躲避,继续往下看吧:

这位兰海老师说今天的工作是观察,那么,我们真的看到了,她就是坐在沙发上观察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李跃儿说起的芭学园来了一位幼儿心理博士生,来调研、观察孩子的,这位博士生就端坐在孩子的面前观察孩子,弄的孩子很不自在,甚至不愿意让他坐在跟前。

怎么样才能更深入的观察孩子?像看外星人一样的盯着孩子看?还是孩子打成一片,与孩子有了交集,让孩子接纳自己,在自己面前完全放松,展现真实的一面,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呢?如果家里来了个我不认识的人,像审犯人一样的目光在上下打量我,目光随着我转,我可能会非常的紧张,有压力,幸好丁丁只是个三岁孩子,顶多会有‘人来疯’之类的反应,但这些个反应有可能不是孩子的本来面目。

丁丁骑扭扭车在客厅里跑的时候,明明是兰海老师看到车来了,还不知道躲开,让车给撞了还让人家道歉,甚至让人家叫着她的名字,我纳闷的是:孩子知道她的名字吗?她有做自我介绍吗?

她是在用行动给孩子示范:当看见车来了之后,不用躲,等车撞了自己后,再让车主人道歉吗?
也许她是故意在逗孩子玩,想看看孩子在如此场景下会如何来处理,但我看到的是她的表情没有玩笑之意,也没有传递出她喜欢丁丁,想跟丁丁逗玩的信息,我只看到了她严肃的、甚至防范的、生气的表情,这样的信息不会让孩子接纳她,亲近她的,也不会让孩子用有礼貌的语言去说:“阿姨,请你让一下!”这是不可能的!孩子会对她一直存在防范,甚至抵触心理。

丁丁妈妈后来说:丁丁开着车去撞人让她感觉很羞愧,让她感觉是她没有教育孩子!这是很多妈妈的心理,可是,是丁丁开着车故意去撞人的吗?还是那人站在交通要道不让路,被撞的呢?

孩子不想去学校,妈妈说先带孩子去广场,先孩子带出门再说,这个时候,育儿师说的是对的,这种行为是欺骗。
孩子听到要去广场时非常开心,甚至自己开了门下了楼,如果到了广场,妈妈再说要去学校,那么,孩子会有一种感觉呢?他以后会继续相信妈妈说的话吗?

孩子不愿意系安全带,因为不舒服,宁愿把安全放到一边,也就是说:孩子当下的舒服比长远的安全要更重要!这是许多有车没有安全座椅家庭的理由!前一段时间焦点访谈又播报了因为孩子没有坐安全座椅而被气囊击成重伤的节目,这个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所有带孩子坐车家长的重视了!安全意识永远不要丢啊!

到了广场下车后,丁丁跑了,妈妈在后面无力的喊:“丁丁,你先不要乱跑,听妈妈跟你说!”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跑开了,“听我跟你说嘛!唉!”妈妈后面这声叹息不知道孩子听没听到!这是很明显的低姿态去仰求(仰望着乞求)孩子听妈妈讲话,当妈妈是这种姿态的时候,孩子是不会听妈妈说的!因为妈妈所传递出来的无力感、央求的语调会让孩子轻视妈妈的语言要求。

这个时候,其实就应该像书华老师那样,在玩之前,把规则定好,把界限说好,而不是孩子已经跑开了,妈妈在后面喊:听我跟你说嘛!孩子心已经飞了,怎么会有空听你说呢?

妈妈也感觉自己很抓狂,很无助,于是使出了第二招:情绪控制!
“丁丁,妈妈生气了哈!”

情绪控制,通常是以父母的情绪和喜好为控制因素,比如,“你不这样做,妈妈会不高兴的!”----书华;

情绪合理表达和用情绪来控制孩子怎么区分?

合理表达就是,我坦诚表达此刻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因为。。。。”客观,理性。孩子不需对父母情绪负责,但是他会明白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用情绪控制孩子就是,“你再。。。,我就生气了!”之类的威胁,并不阐明以及解释规则,结果是孩子不清楚规则是什么,只习得了潜规则,不能惹火父母。------小妞她娘

我理解区分父母情绪合理表达或者是情绪控制孩子的核心在于:情绪控制是孩子只看得到父母的情绪,而不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孩子是为了平复父母的情绪去做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情);情绪表达是父母要给孩子清楚地解释,是什么样的行为原因引起了情绪,孩子需要判断思考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简文

上面引用了三位的话,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这个情绪控制的说法,她们讲的非常清淅明了。

这一招不管用,马上进行心理控制,详细一点是以抛弃做为威胁,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丁丁,妈妈走了哈,我不管你了哈!”

心理控制,通常表现的形式是贬低,或者威胁,尤其是以抽离情感为威胁。比如说,“人家能做,你怎么不能做?”,或者“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啦!”---------书华

所以,当妈妈真正回过身去,说再见的时候,丁丁真的认为妈妈不要自己了,要离开了,所以,吓哭了!这一招是许多妈妈会用的,在路上,在车上、在商场里经常会听到有妈妈讲:再怎么怎么样,我就走了,你在这里吧;你不听话,我把你扔出去了;你想要玩具把你把卖给阿姨吧,你就天天有玩具玩了。。。。。。这都是一些很没有人性的话,却出自最有人性的妈妈之口,实在是让人难过!

最后,妈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广场上稍停片刻,便带着孩子去了幼儿园,在门口,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俩字是:不哭,不哭。。。。

妈妈出来之后说:孩子这样哭,我心里也很难受!
这应该是众多妈妈的心声,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妈妈一边安抚孩子不要哭,一边心里难受的了不得,其实当孩子哭后,妈妈心里难过的信息,会被孩子捕捉到,妈妈越难受,孩子就会哭的越历害。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孩子放学了,妈妈跟孩子说的语气好让人向往哟:我们回家喽!同时传递给孩子的也是:回家比上学强的信息,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感没感受到?

丁丁妈妈在跟孩子使用语言时真的非常不规范:
棒棒糖,你连想都不用想!
你撞妈妈,妈妈就生气了!(注意,妈妈说出来的不是妈妈会痛,而是妈妈会生气,又是一个情绪控制!)
你撞妈妈,你就再也没有妈妈了!(真的会没有了吗?)

当妈妈又要以离开,回到自己房间做为要挟时,孩子吓哭了,妈妈停下,蹲下来,孩子就喊:撞,撞,撞。。。,同时用扭扭车撞妈妈,这个时候妈妈应该把住车把,防止让车撞到自己,并告诉孩子:这样撞,我会痛的,不允许你撞我!但妈妈没有,妈妈却说:“那我哭啦!”又是一个低姿态,孩子却扔下一句:“唬我呗!”就转身走了。这说明妈妈经常用这句话来唬他吧!

妈妈还在后面用非常孩子气的话说:“那你别管我了,别和我说话了哈!”
想想,妈妈的这些话会给孩子一个正确做法的示范吗?
妈妈的这些话会不会让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回应别人呢?

当孩子在外面喊妈妈进来的时候,妈妈还在使孩子脾气:我不进去,孩子再喊的时候,妈妈还问:为什么?
当孩子发出邀请:请妈妈跟自己一起玩火车时,妈妈先是拒绝,当被拒绝之后,孩子又想用车去撞妈妈来威胁妈妈同意自己的做法,当他真的撞了妈妈之后,妈妈也真的同意了!

这说明:
在这个家庭中威胁是一种交流方法,妈妈威胁孩子,孩子也学会了威胁妈妈,而且,很管用!

妈妈和孩子去另一间玩火车之后,丁丁终于把门关上了,而且是把育儿师关到了门外!这说明这位育儿师没有得到丁丁的接纳和信任。看到这里,是我唯一笑场的一段小场景!孩子就是这么敏锐,这么不留情面!

当孩子在用插子插枣时,妈妈大喊:丁丁~~~~~!这个时候从孩子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知道这样不可以!但是妈妈的高声呗不但没让他停下来,而是让他回快了速度,把大部分的枣都弄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妈妈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这是枣,是吃的,不可以玩!而是又一定用情绪控制孩子:“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哈!”孩子却笑嘻嘻的说:“骗!”并且端起整盘枣子,倒到了地上!

这个时候妈妈却笑出声音来了,(估计是因为有育儿师在场吧),一把抱起来说,边笑边说:“我生气了哈!”孩子也笑着跟妈妈抱起来了,妈妈却同时吓唬孩子:“我真生气了哈,我把你关到一个房间里,不理你了哈!”而孩子却不再吃她那一套了,该笑笑,该闹闹。。。

枣子撒了一地,妈妈没有引领孩子一起捡起来,孩子感觉妈妈也在笑,很好玩,就去踩地上的枣,妈妈说你再踩,我就打你屁股,孩子不相信,就笑着跑开了,于是又去把另一个果盘里面的水果往地上扔,妈妈还是没有告诉正确的做法,只是加重了声音:丁丁~~~~~~,孩子不理她,还在继续扔时,她又拿出最管用的心理控制:那你扔吧!我走了!孩子又吓哭了,来追妈妈,妈妈的目的就达到了,但妈妈的此目的非彼目的。

当孩子哭着去向妈妈道歉的时候,妈妈却又要把丁丁关进屋子,不让他出来,这个时候,丁丁尿裤子了!看到这里,我的心一直在揪着,丁丁的妈妈却还在说:尿尿为什么不告诉我?啊呀!妈妈马上要走了,不理自己,吓也吓尿裤子了呀,还怎么去跟妈妈说啊!当孩子换裤子不愿意再穿裤子时,妈妈又一次吓唬孩子:那我走了!孩子再次被吓哭,并配合穿裤子。

看到这里,我只能说:妈妈一直在拿走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妈妈稍不如意就会离开自己,就会不管自己,那么,孩子就会更粘妈妈,不愿意长时间的看不见妈妈,担心妈妈会离开自己。而上幼儿园却是一天看不到妈妈,所以,他才会惧怕上幼儿园,才会在上幼儿园之前,哭求妈妈:多陪丁丁一会儿,妈妈不要走,我要回家!

后面看到育儿师也是这样说的:妈妈一直在说要离开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妈妈的离开,所以,那么害怕上幼儿园。

第一次开家庭会议的时候,兰海育儿师的话,我都非常的赞同。

很让我感动的是丁丁爸爸,他虽然跟妈妈的育儿理念在一开始就不同,但当育儿师说出了他老婆的一些问题之后,他却给予了她莫大的理解和体谅,这说明这个家庭的父母是相爱的,是宽容的。这对于丁丁的后期修复和成长非常的重要!

在制定家庭规则的时候,当育儿师说到:妈妈不能说我走了,我不理你了时,丁丁接言道:“妈妈,你听到了吗?”这个三岁的孩子真的听懂了这个规则,妈妈也表了态,一定要遵守的。

写完上面内容,再接着看后面内容时,看到妈妈的旁白,她也对孩子的那句:妈妈,你听到了吗?很惊讶,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真的,孩子的小心思非常的缜密,他的感受力非常的强!

后面的安全措施,特别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做好防护。

安全座椅的使用,因为方式对了,所以,孩子不但不抗拒安全带会让自己不舒服,反而会很自豪,这是他的专座,而且感觉很舒服,所以说,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抗拒,只是父母的担心和方法不对路而已。

淘气毯是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但他的行为却是错误的,这跟反思角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以前我只听说过反思角,这个在芭学园也有用过,但这个淘气毯还第一次听说,不过作用和做法是一样的,都是起到惩戒孩子的作用,对此做法,我持不同意见。

让得以前说过国人的一种做法是:当别人伤害到自己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抚自己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而是先去想着如何惩罚伤害孩子的人!在追惩、惩罚的过程中,也在一遍一遍的伤害自己的孩子,这是题外话。

从这个节目中来看,丁丁咬了姐姐,大家把关注点全放到如何惩罚丁丁坐淘气毯的问题上,而没有去安抚被咬的姐姐,这首先是对姐姐的一种不公平,甚至是二次伤害,她亲眼看见弟弟在二个大人的强大力量下,受罚,这可能会引起姐姐自责的心理,当然,这只是有可能!

如果为了惩罚而惩罚,那么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了,这个反思角在国外非常的流行,但引进中国后引起了不少的水土不服症状,对于这个我不便多评价,反正在我家里,我不会使用这个反思角或者淘气毯的做法。

还有一个细节:育儿师要求孩子保证:不再打人了!我觉得这个保证很空洞!甚至孩子也在妈妈要求他保证以后再也不打人了时,转移了话题,去寻找他的扭扭车了。

后来,大人们给了孩子时间和空间,当丁丁面对姐姐时,很自然的说出了:姐姐,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打你了!这样的话!但是孩子以后会不会打人,不仅仅是凭这一句话,而是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

集合游戏和限定孩子在哪个范围内,这些小技巧都很值得借鉴,对于孩子来讲,把规则游戏化,是非常好的一种变通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当育儿师开始用游戏与孩子互动之后,明显的就得到了丁丁的喜欢和接纳,这是走进孩子的关键一点。
特别是把魔术带进了上幼儿园的欺许时,丁丁明显的不抗拒上幼儿园了,而且,育儿师的游戏力让丁丁喜欢上了她,当她在离开时,丁丁舍不得而哭泣了。

后面有一个小细节:当妈妈再一次要说我不理你了,我要走了时,丁丁马上提醒到妈妈:你说过不能这样做了,妈妈也及时觉醒并改口,这说明妈妈以前一直那样说,真的吓到孩子了,他真的不希望妈妈再一次这样讲了。

但是这个节目也为了起到短期的效果,用了一些强化表扬,鼓励;用了一些比赛;用了一些奖励机制,这些短期会有用,会让孩子感觉新鲜,但不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为了自己内在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去做一些事情,有可能会为了得到一句表扬,为了得到一个‘苹果’,而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更长远的,更持久的,更隐形的。而且,悄悄说一句:这位育儿师是以拯救者的高姿态的身份出现的,这一点,我感觉很不舒服!

这期的节目看完了,兰海育儿师由最初的让孩子抗拒到喜欢,到舍不得她走,游戏力和后期的尊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位妈妈后期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和调整自我的能力还有学习能力, 我们有看到,丁丁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当妈妈批评他,他不想听时,他会说妈妈,你好多头发呀,你的头发黑啊!当妈妈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之后,孩子真的非常的配合了,这一点从这个节目中看出来。

所以,有问题的真不是孩子!!!
父母们也不应该得到责备,而是应该去学习,去培训如何当个好父母吧!

本期内容OVER了,中午开始边看边写。

这一档节目,之前的口碑并不好,我也无意看,但妈妈们对这里面的做法有疑惑,那么,我就抽时间看了,里面有不妥的地方,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各取所需吧,时间有限,我看的也会有不准的地方,写的也会有不对的地方,看过这个节目的亲们,一起把你们的感想分享出来吧。

不管做的好的,还是做的不好的,我们都可以思考,只有思考了,反省了,不管好的,不好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讲都会是有营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