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汉字是怎样演变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商代)-金文(西周)-篆书{大篆-小篆}(西周-秦代)-楷书(东汉)草书(汉代)-行书(东汉末年),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便是东汉时期楷书。
1、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其字体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
2、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其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3、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其真迹是“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不足之处是笔画较繁 书写不够方便。
4、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均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5、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6、“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洁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7、“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扩展资料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
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编著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主编的《大汉和辞典》有49964字;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有54678字。
1994年冷玉龙等编著的《中华字海》有85000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机关编撰的《异体字字典》第五版,内容含正字与异体字,共106230字,是收录最多汉字的字典。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据统计,十三经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千多而已。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地区的CNS11643,5.0版全字库可供查询的字共87,047个汉字、10771个拼音文字及894个符号。
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汉字简体、繁体及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
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殷墟的甲骨文及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商代)-金文(西周)-篆书{大篆-小篆}(西周-秦代)-楷书(东汉)草书(汉代)-行书(东汉末年),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便是东汉时期楷书。
1、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其字体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
2、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其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3、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其真迹是“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不足之处是笔画较繁 书写不够方便。
4、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均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5、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6、“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洁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7、“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扩展资料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
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秦国文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扩展资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 汉字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大篆
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7、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扩展资料:
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
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4、仓颉造字:“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
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大篆
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7、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扩展资料:
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
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4、仓颉造字:“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
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