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友仙
马友仙(1944~)女,汉族,原籍陕西合阳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秦腔“马派”创始人。8岁考入咸阳大众剧团,学演小旦、兼演青衣。
10岁时以一出《柜中缘》唱红了咸阳以及临近地区。以后多年又陆续推出秦腔折子戏《河湾洗衣》、《打鱼杀家》、《走雪》等,以音色优美、唱做俱佳而轰动剧坛。
此后随着艺术上的追求上进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又分别在秦腔传统戏《五典坡》、《玉虎坠》、《三滴血》、《游龟山》、《红楼梦》等大戏中担任主角。
2、贠宗翰
自幼酷爱秦腔艺术,1952年进入西安三意社学员班学戏。师承著名艺人张朝鉴、李天堂、李庆增等。入科半年后就登台演出,开门戏为《苏武庙》。
相继又演出了《苏武牧羊》《穆柯寨》《四进士》等戏,引起了群众和领导的注目与重视。1960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又经马健翎、李玉敏、袁多寿等著名艺术家的严格训练和教导。
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赵氏孤儿》、《十五贯》、《鱼腹山》、《杀庙》、《血泪仇》《二堂舍子》等。
他的许多优秀剧目和唱段被录制唱片、磁带、碟盘发行全国,甚至流传海外。《打镇台》一剧曾被中央戏曲研究院录像,作为研究秦腔资料保存。
他的学生遍及西北五省,有的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中纵向继承、横向借鉴,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表演方面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潇洒稳健,刚柔相济,质朴深沉;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特长,如京剧须生的身段做派、蒲剧的髯口、帽翅技巧、昆曲的步法指法等,使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声腔方面在继承唱念韵味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京剧花脸唱腔的共鸣特色,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探索秦腔须生新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
他的嗓音高亢清亮,行腔圆润流畅,韵味浓郁醇厚,声情并茂。尤其象《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腔,堪称其代表做,至今广为流传,被誉为“小浩亮“。2015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75年。
3、李爱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四楞子”李三的跑台子,这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
父亲李万祥农忙在家务农,农闲跟着祖父到集镇村舍去演出。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5、6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
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养指导下,先后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
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
为排演《戚继光斩子》,她曾向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学习;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
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
4、肖玉玲
肖玉玲,女,秦腔闺门旦。从艺4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对于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性格鲜明,活灵活现。1958年,年仅18岁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火焰驹》。
对于角色黄桂英的成功塑造,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世称“(小)肖派”。代表作品有《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玉堂春》中的苏三。
《状元媒》中的柴郡主、《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艺术形象。2017年4月21日7时,肖玉玲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
5、康少易
出身梨园,自幼深得父亲教诲和各位高师面传心授,经几十年舞台实践,悟出了四功五法在于“范“的真谛,悟出了“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此为戏也的至理。
悟出了艺术之道,无外由简到繁,繁能而简,继而精,然达通灵化境者,非几辈人之致力于此是不能完成的。因之,我们应遵循艺术之道以不懈之力,把戏曲艺术传下去。
多年来,为秦腔、豫剧、蒲剧、京剧传授了《四杰村》《闹龙宫》《金钱豹》《反西凉》《杀四门》《铁公鸡》《金雁桥》《火烧裴元庆》《白水滩》等剧目。
特别是《盘肠战》由陕西省京剧团康云翔在北京演出获得中国文化部金奖。传子康云翔秦腔、京剧,昆乱不挡的全能武生,授徒安波、冉星、王冲、同超、胡小毛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腔
李爱琴、梁少琴、肖玉玲、申祥麟、润润子、党甘亭、李云亭、刘立杰、刘随社、等。
1、李爱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四楞子”李三的跑台子,这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农忙在家务农,农闲跟着祖父到集镇村舍去演出。
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5、6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养指导下,先后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
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
2、梁少琴
梁少琴从小喜爱艺术,10岁时考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期间师从郝彩凤、贺春燕、王元喜、蔡志诚等老师,学习了《虎口缘》、《柜中缘》、《二进宫》、《鬼怨·杀生》、《闯宫》、《扈家庄》等剧目。
由于从小好学,被挑中排演了《柜中缘》一戏,参加了1994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从此后便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戏曲节目,演出了《虎口缘》、《二进宫》等剧。
1997年考入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兰州委培班,师从杨娥、盛凯、李雪兰、姜辉、汤桂琴、魏霞,排演剧目有《挂画》《火凤凰》《挡马》《杀四门》《引路》《藏窑》等剧,在校期间学习优秀,连年获得奖学金及三好学生,16岁时就以《挂画》一剧,获得第二届“艺苑杯”大赛表演一等奖。
随后,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举夺魁,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也是当时艺术节上年龄最小的演员。
3、润润子
润润子(1850一1916)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解家庄人,姓张行五,本行中人皆称之为张老五。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满师后,搭入名小生丑儿所领的庆泰班。与当时著名须生二楼子、林儿等同台,任二路脚色。
最初他的声技并不出众,因他的天赋较高,又和当时一些负有绝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学到了许多须生及小生的优美唱腔与身段,日积月累,集于一身,终于成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员。
在一次庙会演出中,他替二楼子演了《大报仇》,不料,观众为之喝彩起来。润润子的声名,从此传扬三秦大地,成为须生一代名宿。文武唱做不挡,喜怒哀乐俱擅。
4、刘随社
刘随社,以唱工取胜,嗓音宽而厚实,高而纯正,演唱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咬字松紧适当,吐字清晰,归韵准确,行腔自然流畅,古朴中出新招,新招中含深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带声,腔由字生,被人们称为当今秦腔须生行当中的“金属嗓子”。
1990年参加第二届“西凤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3年参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赛荣获一等奖;1994年参加“红桃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5年参加第三届“西凤杯”精英赛荣获特等奖。
1996年在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主演《浪子闹官场》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在西安市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中主演《游龟山》获表演一等奖。
5、党甘亭
党甘亭,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生于1880年,卒于1931年,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祖籍陕西三原。他幼从关中名旦隆德子学艺,11岁登台,得艺名“胎里红”。后因嗓音失润,在做工上下功夫,擅演花旦戏和刀马旦戏。
代表剧目有:《慈云庵》、《破洪州》、《双合印》、《反延安》、《阴阳配》、《进妲己》、《游西湖》、《黄河阵》等。
1913年,他被聘为易俗社教练,刘箴俗、刘迪民、张秀民、种玉华、王天民、李正敏等著名秦腔旦角演员都得到他的亲授。易俗社的许多新戏都是由他导演的,如《青梅传》、《仇大娘》、《柜中缘》、《小姑贤》、《燕山恨》、《双诗帕》、《若耶溪》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党甘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随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润润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少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爱琴
李淑芳、李东桥、任哲中、肖玉玲、刘随社等。
1、李淑芳
李淑芳,艺名小若兰,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
李淑芳是当代秦腔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腔名家肖若兰的亲传弟子。
李淑芳是陕西周至人,1968年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是戏班里的鼓师,所以李淑芳自八九岁时便随着农村的“自乐班”四处演出了。
李淑芳是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创始人肖若兰的得意弟子,秦腔界唯一的“小若兰”。
肖若兰一生门徒众多,“小若兰”也是培养李淑芳多年以后,肖若兰在病床上同意给予李淑芳的“艺名”,给予李淑芳如此重量名称,可见其对李淑芳在继承肖派艺术中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2、李东桥
李东桥,男,出生于1961年。主攻文武小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常务理事,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 主工文武小生,在《杜甫》、《千古一帝》、《太尉杨震》、《真的·真的》、《留下真情》等剧中担任主演。
荣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授予的“德艺 双馨艺术家” 和“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秦腔“十佳青年演员”。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3、任哲中
任哲中(1925-1995),已故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小生流派“任派”创始人。又名甲荣、兴华,他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3岁入“兴民剧社”,拜晁天民开蒙。
初学旦角,后改小生。由于天资聪颖,学艺勤奋,半年多便登台演出。1943年排演了《周仁回府》,他在剧中主演周仁,轰动剧坛,一举成名,被誉为艺坛绝唱,有“活周仁”之称。
独领大西北戏曲小生风骚近半个世纪,同时也是秦腔演员在西北外也享有盛誉的少数秦腔戏曲艺术家之一。
并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慧济民及蒲剧阎逢春等艺术家悉心指导,积累了《周仁回府》、《花亭相会》、《激友》、《祝福》等拿手戏,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4、肖玉玲
肖玉玲(1938年-2017年4月21日),女,秦腔闺门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秦腔“肖”(玉玲)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艺6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她塑造的《玉堂春》中的苏三、《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艺术形象,各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早在1958年,年仅18岁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火焰驹》,成功的塑造了黄桂英这一角色,从而蜚声剧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世称“(小)肖派”。
2017年4月21日7时,因病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
5、刘随社
刘随社,1962年生,陕西周至人。从小酷爱戏曲艺术,1977年考入眉县人民剧团,工须生。1984年调入周至县剧团,1999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
刘随社,以唱工取胜,嗓音宽而厚实,高而纯正,演唱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咬字松紧适当,吐字清晰,归韵准确,行腔自然流畅,古朴中出新招。
新招中含深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带声,腔由字生,被人们称为当今秦腔须生行当中的“金属嗓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淑芳
1、秦腔名家李淑芳
李淑芳(艺名小若兰)陕西周至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国家一级演员,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
继承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剧目,1998年调到易俗社后先后主演了易俗社传统优秀剧目《游龟山》《三滴血》《打金枝》,并主演了新编剧目《皇后梦》等。
2、秦腔名家任哲中
任哲中,男,秦腔小生。生于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生于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尝了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疾苦,12岁入晓钟社。
先工小旦,后学小生,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冬练三九,夏练三比,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
悲壮凄楚、激越慷慨、幽稚缠绵的独特唱腔。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任哲中就唱红了关中,唱红了三秦。解放后进西北戏曲研究院,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
他在表演上的许多绝技、在唱腔上许多独特的唱法在广大秦腔观众中有口皆碑,老幼咸宜。在广大城乡的群众集会上。
古庙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水保工地,在边防哨卡,夜阔人静后街市行人中,到处都可以听到任哲中的唱段,那么多人忘情的、悠然自得的陶醉在任派的唱腔之中。
3、秦腔名家李爱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的“四愣子”李三就是她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很小就跟着祖父到集镇乡村演出。
后来祖父去世了,戏演不成了,家境更加贫苦。二十多岁的父亲为了谋生替人当丁到了汉中,在汉中遇到了母亲,之后又带着母亲和小姨从汉中徒步到了西安。
住在西安解家巷的一个破庙里,1939年4月李爱琴就出生在那里。为了生计,父亲卖菜,母亲给人洗衣服,小姨到剧社学戏。小姨常常抱着两三岁的李爱琴去看戏。耳濡目染,李爱琴也迷上了唱戏。
后来,经过父亲的调教,五六岁的李爱琴便能唱堂会,于是父亲便带着她背井离乡闯荡江湖。先在彭艺社演一些小孩、丫环之类的角色。随后到大华社,在秦腔名家李正敏和董化清先生的培养下。
演出了《探窑》、《三娘教子》等几个正旦戏。由于她嗓子好,吐字清,再加上年纪小,一下子轰动了渭北一带。被戏迷亲切的称为“六龄童”。
作为一个小生演员,李爱琴的《周仁回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这是她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从1962年开始演周仁,一演就是几十年,演出超过3000场,被誉为“第七代活周仁”。
4、秦腔四小名旦 梁少琴
梁少琴,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生于1983年。“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一,兰州市政府首届,第二届“兰艺之星”获得者,现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兰州戏剧舞蹈家协会理事。
兰州市151拔尖人才,甘肃省兰州市领军人才。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分配到兰州市秦剧团参加工作,主攻小花旦、武旦。
曾主演过的剧目有:《穆桂英大破洪洲》中饰演穆桂英、《挂画》中饰演叶律含嫣、《杀四门》中饰演刘金定、《引路》中饰演敫桂英、《火熘星》中饰演花碧莲、《考红》中饰演红娘。
5、秦腔名家肖玉玲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从艺4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
她塑造的《玉堂春》中的苏三、《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艺术形象,各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早在1958年,年仅18岁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火焰驹》,成功的塑造了黄桂英这一角色,从而蜚声剧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世称“(小)肖派”。
1、申祥麟
小字狗儿、俗呼申大狗儿。陕西渭南人。农家出身。小时,因家贫寄养于邻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从蓝田越秦岭,从汉水东下武昌学艺。先拜当地名姬胡妲为师,胡不肯授。
旋至汉阳名倡金弹儿家作佣,“见其一颦一笑,一举止,一饮食,寤寐,明姿冶态,备极诸好”,悉心从金弹儿学习表演艺术,揣摩人物思想性格与动作。严长明称其“如壮悔堂所传马伶演《鸣凤记》故事也”,奏技武昌,观者尽倾。后因胡妲嫉妒暗杀,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返陕。
2、润润子
润润子(1850一1916)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解家庄人,姓张行五,本行中人皆称之为张老五。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满师后,搭入名小生丑儿所领的庆泰班。与当时著名须生二楼子、林儿等同台,任二路脚色。
最初他的声技并不出众,因他的天赋较高,又和当时一些负有绝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学到了许多须生及小生的优美唱腔与身段,日积月累,集于一身,终于成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员。
在一次庙会演出中,他替二楼子演了《大报仇》,不料,观众为之喝彩起来。润润子的声名,从此传扬三秦大地,成为须生一代名宿。文武唱做不挡,喜怒哀乐俱擅。
3、党甘亭
党甘亭,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生于1880年,卒于1931年,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祖籍陕西三原。他幼从关中名旦隆德子学艺,11岁登台,得艺名“胎里红”。后因嗓音失润,在做工上下功夫,擅演花旦戏和刀马旦戏。
4、李云亭
秦腔演员,教练,工须生。乳名修德子,脸上有几颗麻斑,故人称“麻子红”。祖籍陕西户县秦渡镇人,后迁入长安。自小在九盛班学戏,后长期在魁盛班、德胜班、玉庆班演出,均被誉为台柱演员。他是关中名须润润子的得意门生。
5、刘立杰
刘立杰(1874-1935)秦腔演员、教练,工须生。字子英,陕西临潼县雨金屯人。生于农民家庭。七岁时入私塾读书,十五岁,因家贫不能继续上学,乃在泾阳县城内学木匠手艺。
性本聪慧,兼以对秦腔的爱好,自动听会许多零段戏词,更以他天生的歌喉,每逢夕阳西下,他便放开嗓子演唱自乐,门外常常聚集不少的群众,静听着他的清唱。
听者越来越多,唱者越唱越红,在群众的鼓励下,他决心放弃了木匠手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十二岁时到本县胡家岩胡魁所领的魁盛班(后改华清班)学戏。从此,人们不呼他刘立杰,都称他为“木匠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