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和发展演变历史

我的姓是"郑"向了解的请教... 我的姓是"郑"向了解的请教 展开
 我来答
zhxr63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0-0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亿
展开全部
姓氏之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参考资料:《汉祖流史》
活在瓜里的籽
2021-01-20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活在瓜里的籽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采纳数:50 获赞数:21064
河南省博汇英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秀员工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f343gg
2007-02-12 · TA获得超过3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距今约6000多年前)已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代延续。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的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中华姓氏导源于上古。我们从“姓氏”这两个字上可以看出它的渊源。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与“氏”的意义不同。“姓”产生较早,“氏”产生较晚。
具体地说,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初期的人,以为每一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上古姓氏起源于“图腾感生”,初民们不了解男女构精合生子女的生育奥秘,而把氏族繁衍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与图腾发生神秘接触,就可以感生而受孕。《白虎通义•姓名篇》载:“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论衡•奇怪篇》也有同样的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禹的母亲因为吞食了薏苡(车前子,一种植物),受孕生下禹,于是夏族以薏苡为图腾,并姓“姒”;商族的先祖契是因为其母亲吞食了燕子的子而生,所以商人就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并姓“子”。至于周人姓“姬”,据考证,是由于周族以熊为图腾,其始祖母“履大人之迹”,踩了熊的脚印而生后稷,所以周人姓“姬”。姬字的“臣”旁原像“熊迹”之形。
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母系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字,古体字形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和“生”组成的“姓”字,最早见于秦国刻石《诅楚文》,经汉代许慎最终定型,《说文解字》载: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上古最早的姓,均带“女”字旁,如姬、姜、妫、姚、嬴、姒等。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作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近亲结婚不利于优生,这种知识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具备了。故《国语》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这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
至于“氏”的起源,则较为迟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氏”的字义,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有人认为“氏”指“支”、或“枝”,氏与枝、支同音。《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左传•庄公六年》:“本枝百世。”这里所说的支、枝,都是宗族的分支——氏。我们认为“氏”同“支”说有道理。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制度史•宗族》中说得明白:

人类既知有统系,必有所以表之。时曰姓、氏。姓所以表女系,氏所以表男系也。然及后来,男子之权力既增,言统系者专以男为主,姓亦遂改而从男。特始祖之姓,则从其母耳。周制,始祖之姓曰正姓,百世不改。正姓之外,别有所以表支派者,时曰庶姓,庶姓即氏也。

也就是说,姓是大宗的族号,始祖的族号,氏是同一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是封国赐邑的结果,诸侯、大夫因封国受土而得氏,于是造成了只有诸侯、大夫才有氏的尊荣,氏因而成为贵族的特征。
但是,以氏“别贵贱”的作用,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由于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与姓混而为一。这种演化的经过,清朝的钱大昕说得最清楚:“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故项伯、娄敬,赐姓刘;娥姁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司马迁,因为他在《史记》中写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这便是姓与氏的不同意义及其演化的经过。
关于姓氏的主要来源和类别,《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著名的话: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姓氏的五种主要来源:1、天子因生而姓;2、诸侯以封国为氏;3、侯国的庶支,以王父(祖父)的字谥为氏;4、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5、受有封邑者,以邑地为氏。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1、氏于号;2、氏于谥;3、氏于爵;4、氏于国;5、氏于官;6、氏于字;7、氏于居;8、氏于事;9、氏于职。
而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则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即:以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名,以字,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以凶德,以吉德,以技,以事,以谥,以爵系,以国系,以族系,以名氏,以国爵,以邑系,以官名,以邑谥,以谥氏,以爵谥等27类;又有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五类,合共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除前面所举以图腾为姓、以生地为姓的例子之外,再摘要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以地为氏:以生长的地名为姓氏,如史载舜帝有二姓,姚和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2、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如陈、赵等。
3、以邑为氏:邑(采邑),亦名采地,系周代诸侯封赐后裔贵族(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被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春秋时楚武王之子瑕,被封于屈邑(今湖北秭归),以邑为氏,故称屈瑕,屈原即为屈瑕后裔。
4、以官为氏:李氏先祖世代为大理之官,理通里、李,后世以李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
5、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6、以谥为氏:陈国首任国君妫满谥号胡公,其后人就以胡为氏;卫康公的康字是谥号,后人就以康为氏。
7、以字与名为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则不可再称“公孙”,则以祖父的名或字为氏。如陈胡公后裔陈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成爰姓。古时爰、辕、袁、榬诸字同音相通。涛涂为袁姓始祖。
8、以事为氏:汉武帝的丞相为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准许他每天乘小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的后裔就以车为姓。
9、以技为氏:古代做巫卖卜的人,他们的子孙就以巫或卜为氏了。
我国姓氏的演变由来既有上述的繁复,但其间还有各种离合、混化、更改的情形,分析起来也很复杂。
一是姓氏的变迁分化。春秋三代以前,一人一家的姓氏,往往一变再变。如《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
二是姓氏的混合。秦汉以后,往往在一姓之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系族的姓在内。如王姓,包括有姬、妫、子三姓及高丽族、鲜卑族和女真族的后人在内。因此,现在的所谓同宗,并不一定同族同系;即使在同姓之间,也有异族异系的混入。
古人改姓的原因主要是:
1、因赐姓而改姓氏:帝王赐姓,是古代统治者笼络臣下或番邦的一种政治手段与褒奖形式。赐姓主要是“赐国姓”,当然也有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赐恶姓”。如汉代皇帝赐一些人姓刘,唐代皇帝赐予许多人姓李。
2、因避讳而改姓氏:这是指凡是遇到皇帝或尊者的名字不能说出或写出,往往因此而改姓。如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项羽)的名讳而改姓席。
3、因逃避祸乱改姓: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齐王灭亡后,齐王田建的子孙纷纷改姓,有王氏、第氏等等。
中国究竟有多少姓氏?
我们常说“百家姓”,其实中华姓氏何止百家?历代对姓氏的统计数字都很悬殊,直到现在,中国姓氏具体有多少,还是谁都说不准。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众,交通阻隔,加上姓的源流演化又如此繁复,调查统计的工作很难做到正确。在这里,只能举出历代几种代表性的数字作为参考。
1、春秋时代的姓,不过几十个而已,据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春秋时本于五帝的姓只有22个,后来梁启超《中国文化史》又查出8个,若再加上五帝以外的姓,最多也不会超过50个。
2、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则列出单姓127个,复姓3个。
3、唐朝温彦编定的姓有193家,并分列为9等。
4、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收录的姓已达3736个。
5、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
6、明代陈士元编的《姓觿》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
7、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增列为4657姓。
8、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
9、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对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省区抽样调查,共抽查174900人,得到姓氏737个。两年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也对这些普查资料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查537429个汉族人,共发现姓氏1066个。至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又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六大方言区570822人进行统计,得到姓氏1086个。
10、《半月谈》1992年刊载《中华姓氏的调查研究》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又据袁义达、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该书共收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11969个,其中4820个姓氏为汉族姓氏。
据《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及1992年10月4日报道,一些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0.5‰随机抽样资料(57万余人),参考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发现当代中国李、王、张、刘、陈五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7.1%、5.4%、4.5%。即李姓超过8700万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7800万人、刘姓超过6000万人、陈姓超过5000万人。仅这五个姓合起来,人口计三亿五千多万。此外,另有14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它们依次是: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姓的人口之和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总数的55.6%。占全国87%的人口,基本只使用100个姓氏;90%左右的人口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口使用200个姓氏,98%的人口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口使用500个姓氏。这种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

汉族人口百家姓排行如次:
序号 姓氏 百分比% 序号 姓氏 百分比%
1 李 7.94 2 王 7.41
3 张 7.07 4 刘 5.38
5 陈 4.53 6 杨 3.08
7 赵 2.29 8 黄 2.23
9 周 2.21 10 吴 2.05
11 徐 1.66 12 孙 1.54
13 胡 1.31 14 朱 1.26
15 高 1.21 16 林 1.18
17 何 1.17 18 郭 1.15
19 马 1.05 20 罗 0.86
21 梁 0.84 22 宋 0.81
23 郑 0.78 24 谢 0.72
25 韩 0.68 26 唐 0.65
27 冯 0.64 28 于 0.62
29 董 0.61 30 萧 0.59
31 程 0.57 32 曹 0.57
33 袁 0.54 34 邓 0.54
35 许 0.54 36 傅 0.51
37 沈 0.50 38 曾 0.50
39 彭 0.49 40 吕 0.47
41 苏 0.47 42 卢 0.47
43 蒋 0.47 44 蔡 0.47
45 贾 0.42 46 丁 0.42
47 魏 0.42 48 薛 0.42
49 叶 0.42 50 阎 0.41
51 余 0.41 52 潘 0.41
53 杜 0.40 54 戴 0.39
55 夏 0.39 56 钟 0.39
57 汪 0.38 58 田 0.38
59 任 0.38 60 姜 0.37
61 范 0.36 62 方 0.36
63 石 0.35 64 姚 0.35
65 谭 0.34 66 廖 0.34
67 邹 0.33 68 熊 0.32
69 金 0.32 70 陆 0.31
71 郝 0.30 72 孔 0.29
73 白 0.29 74 崔 0.28
75 康 0.28 76 毛 0.27
77 邱 0.27 78 秦 0.26
79 江 0.26 80 史 0.25
81 顾 0.25 82 侯 0.25
83 邵 0.24 84 孟 0.24
85 龙 0.24 86 万 0.24
87 段 0.23 88 雷 0.23
89 钱 0.22 90 汤 0.19
91 尹 0.19 92 易 0.19
93 黎 0.18 94 常 0.18
95 武 0.18 96 乔 0.18
97 贺 0.18 98 赖 0.18
99 龚 0.17 100 文 0.17
(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员杜若甫、袁义达先生所统计的资料整理。)

参考资料: http://newspaper.zknu.cn/wj/go.asp?id=508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