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原则和工作要点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建模原则
矿床建模一般要依据3个原则:相似性、简化和客观性(张贻侠等,1993)。
1)相似性原则 即模型与原型之间必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模型是对应于“原型”而言的。原型是指要研究的系统,而研究的工具是模型。只要模型与原型间在几何形态、结构功能和其他属性上存在着相似性,二者关系即可建立。
2)简化原则 模型不再现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科学的抽象和简化,要突出主要内容,略去次要内容,有取有舍,分清主次。
3)客观性原则 模型是真实性和简化性的统一。简化而不失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和使用模型时,坚持客观性原则。要根据所研究系统的真实情况,对模型进行核实、修正,尽力改正在建模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建模工作要点
1)选择研究程度较高的区域和矿床类型,充分搜集全面而准确的地质和矿床信息,反复对比,综合分析,抓住关键因素,概括出一些本质联系,并将其表现为模型的形式。
2)将含矿区域的地质构造研究放在首位,研究和阐明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大地构造环境。只有通过区域地质这个环节,才能把同一区域的诸矿床联系起来,阐明它们的时、空位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能从总体上把握矿床产出的几率,合理地进行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
3)要建立合理的成矿系列模型,必须从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3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演化的观点,进行四维成矿分析(三度空间+时间),即动态的、整体的成矿系列模型。
4)要逐步做到定量化,定量地表示矿床特征(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学的),定量地解释矿床的成因(与相图结合),尽可能地建立各矿床类型间的空间、时间和储量间的“量”的关系。
5)注意时间概念:区域成矿模式是指成矿作用发生时的各种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现在的矿床产出模式。因此,用地质剖面法表示时,一定要标明当时的古地表、古海水面等,如为内生矿床,则应定量或半定量地表明矿床的形成深度。
6)区域成矿模式是概念模型,但不是一般的示意图或简图,其岩层厚度、成矿深度、构造型式等应尽可能是真实情况的缩写,各种地质体的关系符合比例、逻辑合理。
图5-12 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系列图(以中生代成矿为主)
矿床类型代号:A—斑岩型铜矿;B—矽卡岩型:B1—矽卡岩型铜矿,B2—矽卡岩型铁矿,B3—类矽卡岩型铁矿;C—热液脉型(含角砾岩型、蚀变破碎型):C1—热液脉型铜矿,C2—热液脉型铁矿,C3—热液脉型铜(金)矿;D—矿浆型:D1—矿浆型铁矿,D2—矿浆型铁矿(含 V,Ti,P);E—(狭义)玢岩型铁矿;S—沉积型矿床:S1—沉积改造型铜、硫、铅锌矿,S2—沉积改造型铁矿,S3—火山-沉积型铁(硫)矿;F—铁帽型铁、锰、金矿;G—硫化物次生富集带铜矿
矿床类型间关系:1—共生关系;2—过渡关系;3—复合叠加关系;4—联系各亚系列之间关系
图5-13 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硫成矿系列
7)当成矿区域中有多次成矿事件和多个成矿系列时,为清晰表示成矿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联,可考虑用连环图画式方法,图Ⅰ、Ⅱ、Ⅲ等,分别表示早晚不同时期的成矿景象,显示出区域中成矿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