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猫只有中国有?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C。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野生的大熊猫只有中国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才有,至于这一物种为什么生存范围这么小,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有一些猜测有待验证。这些论点中被接受程度最广泛的就是冰河说,暂时被用作官方解释。
冰河时期,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较大,冰雪覆盖了地球百分之九十的陆地,导致原有的物种开始大规模灭绝,不少物种在气候变化开始就不断地迁徙,寻找一块能够让种群延续的净土。大熊猫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流浪到中国四川地区定居的。
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形成了一道屏障,阻挡了冷气流的流动,保留了凉山一带温热暖湿的气候特征,为熊猫种群的繁衍提供了生存环境和足够的食物,所以才有了现在熊猫之乡的美誉。
熊猫是杂食性动物,即吃肉又吃素,它的咬合力非常强大,可以排到世界第五位,可以轻松切断动物的骨骼,所以这是一种攻击力极强的动物。在数千万年前,大熊猫与剑齿虎之类的大型食肉动物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并且还能保持种族的繁盛,可以看出这种动物的战斗力绝对不弱,又因为他可以吃素的特性,所以在同时期的动物们都变成化石放在博物馆里之后,它还能够优哉游哉的在动物园里卖萌。
大熊猫定居在中国四川一带之后,就开始改变自己的食谱,因为这个区域内大型的草食动物比较少,捕获难度比较大,为了不饿肚子只能吃周围的植物,恰好这里是竹子生长的主要区域,所以可以一直活下来。这也得有它强大的咬合力,一般动物牙口不好还真吃不了这个。
虽然现在大熊猫90%的食物都是竹子,它的尾部却没有什么变化,依旧可以消化肉食,所以还是被归类为食肉动物。大熊猫在吃竹子的时候,看到周围路过的小动物也会顺手拍死,给自己加个餐。
1869年,法国传教士代维在中国发现了这种动物,并且给他命名,还带回了标本到欧洲展览,一时间轰动欧洲社会,各国纷纷到中国捕捉大熊猫送到动物园,不过由于这种动物比较稀少,当时的运输条件也有限,多有并没有抓大太多。
在这之后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二战期间,英国每天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德国的轰炸机经常来骚扰,但是面对爆炸,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依旧我行我素,每天吃吃喝喝,卖萌玩乐,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让英国人喜爱非常。
随着外国人对于大熊猫的追捧,我国也开始重视这种物种,建国后,出于对外交方面的需求,就将大熊猫列为国宝,还赠送了不少国家,现在这种萌萌哒的动物已经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粉丝,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名片,就像澳大利亚的袋鼠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也没有人了解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去,但是曾经辉煌的战士已经变成了一个宝宝,那我们就愉快的接受吧。
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随后,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出现大熊猫小种,其化石发现于广西柳城、广东罗定、四川巫山县、陕西洋县和云南元谋等地。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北京周口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国外越南和缅甸北部。
因此,从现存的大熊猫化石记录来看,今天的大熊猫这个物种应该是东亚-东南亚特有的物种
【先祖始熊猫时代】
这种从早期的熊演化而来的物种,从800多万年前就出现在东亚,更具体地说是今天的云南禄丰-元谋一代,当然巧合的是,200多万年前这地方还有元谋古猿存在,看来这地方当年应该是个温暖宜居的天堂。当然,始熊猫也不是仅仅东亚才有,它的旁支“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曾经分布于今天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原因嘛,大家都知道的冰河时期,那时候欧洲全数被冰雪覆盖,葛氏郊熊猫连躲都没处躲啊)。结论2:不是东亚的大熊猫战斗力多强,实在是欧洲那边的气候太恶劣,近亲们一个个都没了啊!
【更新世的大扩张】对于整个熊猫家族来说,失去近亲只是坎坷命运的开始,到了更新世(220万年前-1万年前),熊猫家族在东亚的底盘不断扩展,最大时候曾经遍布整个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当然那个年代有5次巨大的冰期活动,导致大熊猫的生存空间一度仅剩下中国西南地区的几个幽深山谷之中。不过熊猫顽强的生命力和利用有利地形东山再起的能力还是让人相当佩服的,当年跟他们同台竞技的剑齿虎、剑齿象、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一个个全都团灭了,滚滚们依然坚挺过了第四纪大冰期!
【人类来了】人类的出现是近10000年来地球生态的最大变数,拥有智慧和武器保护的人类在不断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对于本土的野生动物的捕杀、驱赶和驯化等就没有停止过。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在近2000年前,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均有大熊猫分布。当年他们的代号还特别多,如“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
- 距今5000年前,黄帝曾经拿饲养后的老虎、黑熊、熊猫、豹子当攻击性武器,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史记·五帝记》)
-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 西晋时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 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就会停止
- 唐代:公元658年10月22日,武则天曾经送了几十张完整的貘皮送给日本天皇(日本《皇家年鉴》)
- 明代:《本草纲目》中,将熊猫称为“貘”,其中记载了用貘皮做睡垫、膏药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 清末的1869年,法国传教士皮埃尔·吉恩·戴维在四川邓池沟一名猎户家中发现熊猫皮,之后这只熊猫皮到了欧洲以后立刻引发轰动,之后欧洲探险家纷纷深入中国内陆,都想活捉大熊猫,大量熊猫葬身枪口下。从这期开始,大熊猫生存空间急剧收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 1936年,美国人露丝将四川的一只大熊猫幼崽带出中国
于是到了现在,仅有不到1000多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1970年代开始,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等地陆续出现竹子开花和大面积死亡事件,紧接着出现大规模熊猫死亡现象,仅野外发现246具熊猫尸体。不管竹子开花与野生大熊猫大量死亡之间有何必然关联,这一时机野外种群锐减了足足40%。
于是到了现在,仅有不到1000多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1970年代开始,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等地陆续出现竹子开花和大面积死亡事件,紧接着出现大规模熊猫死亡现象,仅野外发现246具熊猫尸体。不管竹子开花与野生大熊猫大量死亡之间有何必然关联,这一时机野外种群锐减了足足40%。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工作开始科学化开展,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熊猫繁育基地等等就是那时候搞起来的
因此说,熊猫能够在中国继续生存下来,靠的是天时: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的间冰期里,没有过多威胁熊猫生存的大事件,除了上世纪70-80年代大量盗猎以及部分地区食物短缺地利: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有效阻隔冰川扩张,局地的小气候可以给熊猫提供绝佳的避难所,使得他们逃脱了欧洲同伴早早灭绝的人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繁育技术提升,使得大熊猫种群止跌回升自身的努力:其实熊猫的生存能力一点都不弱,吃肉的本性还存在
至于未来,熊猫这个种群该如何走下去,私以为有以下几个可能性1、野外种群数量逐渐恢复,生存空间可能扩大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出现大面积向东部地区集中转移现象,大量的自然村落消失预示着未来很多不适合生存发展的山区谷地将彻底告别人烟,这样对于生存地块重新连接,种群重新交流或许是个好消息2、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一部分四川走出,前往东部其他省(神农架等地就是一个选择),甚至走出国门,在其他地方开辟自己的新天地3、熊猫作为宠物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
大自然是一个很神奇的一个生物圈,每一种物种的形成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它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他跟当地的,洗后当地的特色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都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是最适合熊猫生长的一种,七气候环境跟他的各种都是有关系的,就比如,北极熊,只有在北极有企鹅,只有在南极有,你问熊猫为什么只在中国有,就好比问为什么北极熊在北极,企鹅在南极,东北虎多生活在中国的东北,以及非洲狮等等,都适合生活在非洲。
不就是跟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各种动物的选择,哪种动物像人类一样,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己最适合自己的生态环境,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在那种地方,如果不适合,他们会就搬迁,就会迁徙,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扣的多,她就会随时清洗,就好比燕子一样,他会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对生态环境作出的选择,人也是在以前人类的时候,人也会随时去搬迁,去迁徙,去寻找最适合最适宜自己生活的环境,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动物也是一样的。
每种动物都是他们对自然的选择,中国多数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是多雨,可能这种几乎都是最适合大熊猫生长的,所以他们才能够在中国生活下去,才能够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也是因为中国,因为中国这片土地长出了有,大熊猫最喜欢吃的竹子,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饮食习惯,所以他们才会选择中国。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