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一生的生活和创作是什么样的?
莫扎特的生活和创作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少年时代(1762~1773)、萨尔茨堡时期(1774~1781)、维也纳时期(1781~1791)。
儿时的莫扎特
1762~1773年,6岁到15岁的莫扎特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由父亲带领着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各地旅行演出。此间,他曾在维也纳给玛利亚·泰丽莎女皇演奏,在凡尔赛宫为法国路易十五演奏,在伦敦给乔治三世演奏,期间为无数宫廷贵族和达官要人表演。在他父亲的精心安排下,他接触了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和尽可能多的音乐家和音乐,受到肖贝特(JohannSchobert,约1735~1767,德国的羽管键琴家、作曲家)的影响。又结识了当时闻名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P.马蒂尼、G.B.萨马尔蒂尼等人,并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些都为他以后在创作上和风格上成为一位一流作曲家创造了条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活动,又摧残了他的健康。这时期,莫扎特的创作中有的受了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影响(1772年将巴赫的3首奏鸣曲改编为3首钢琴协奏曲K.107之1-3),有的是受了萨马尔蒂尼的影响(如写于1770~1773年间的交响曲K81,95,112,132,162,182)及马蒂尼的影响(如歌剧《米特里达特》,1770)。g小调交响曲(K.183)则明显地反映了海顿“狂飙时期”的创作影响,但也开始显示出他自己的风格。
小莫扎特与父亲, 姐姐在演奏(1763-1764)
1774~1781年,莫扎特基本生活在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和文化学习,包括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这对他后来旅行各国及一生寻觅歌剧脚本都带来极大的益处),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和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时已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2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业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此间又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接触曼海姆乐派,听到他们第一流的管弦乐队的演奏。由于母亲病逝,又未能谋到职位,只得于1779年1月回萨尔茨堡。
这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小夜曲、嬉游曲以及他的最好的一部正歌剧《伊多梅纽》。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如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一主题相对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在第一、二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进一步促进了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
1781~1791年,莫扎特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从小就出入各国宫廷、王室的莫扎特,不堪忍受充当奴仆的角色,不愿与厨师、花匠一起听候主人吩咐,他公然顶撞大主教,在备受凌辱后,毅然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此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结了婚,又一次向封建传统挑战。长期依赖父母的照顾(22岁时还由母亲陪伴到巴黎),使他没有什么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这时,他没有固定职业,繁忙的写作和演出、几个孩子接连早夭、妻子重病、精神上和债务上沉重的负担等等,压得他透不过气。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莫扎特和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乐的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加入了“共济会”,热心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机会从事歌剧创作。1786年又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他的《唐璜》完成并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这时他的身体已经极其衰弱,一位不透露姓名的来访者要求他谱写一部安魂曲(目的是将来盗用作为匿名者之作),莫扎特预感到这部作品可能是为自己写的,在病床上拼命赶写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可惜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凄惨地葬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
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写了将近200部器乐作品和他的歌剧代表作。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变化使他对社会矛盾的感受更加深刻,从而导致他的音乐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更深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