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及微生物等,它们共同构建成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分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O2、N2、CO2、CH4、H2S等,主要以前三种为主。通常,地下水中气体含量不高,每升水中仅有几毫克到几十毫克。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不仅能反映地下水所处的环境状况,而且还能增加水的溶解能力。
(1)氧(O2)、氮(N2)
地下水中的氧气和氮气主要来自大气。它们随同大气降雨和地表水一起,下渗补给地下水,因此,与大气圈关系密切的地下水中含O2、N2较多。
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愈多,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封闭的环境中,往往O2会耗尽,只留下N2。因此,N2单独存在,通常表明地下水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的条件下。
(2)惰性气体(Ar、Kr、Xe)
大气中惰性气体(Ar、Kr、Xe)与N2的比例恒定,即(Ar+Kr+Xe)/N2=0.118,若其比值等于此数,表明N2是大气起源;若小于此数,则表示其中含有生物或变质起源的N2。
地下水中出现CH4、H2S,其意义正好与O2的出现相反,说明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中,它们的生成均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水中含有机物,并有微生物参加,是生物氧化还原作用的结果。例如,埋藏较深的湖相成因的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中往往含H2S 较高。在浅部潜水含水层中出现CH4、H2S,往往与水中含有机物的严重污染有关。这些地区水井和地窖中CH4、H2S容易聚集,如不注意,会酿成惨剧。
(4)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也会随大气降雨和地表水入渗进入地下水中,但其含量较少,地下水中的CO2主要来源于土壤。由于CO2是土壤中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以及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使土壤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其溶入下渗到地下水中,增加了地下水中CO2的含量。
深部的含碳酸盐的岩石在高温下也会变质,产生CO2:
生态水文地质学
另外,一些生油盆地中,在一些油气圈闭较差的部位,由于原油的自然降解作用,会产生大量的CO2,使地下水中的CO2增加。在一些情况下,地下水中的CO2含量可达1g/L以上。例如,江苏油田就曾在安徽东北部打出CO2气田,由于勘探井封闭不好使井周围地下水中CO2的含量达到数百毫克/升。
人类的工业化生产增大了CO2的排放量,使大气中CO2含量增高,也提高了地下水中的CO2含量,增强了地下水对碳酸岩的侵蚀能力。
2.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共有7种,其中阴离子有3 种: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阳离子有4 种:钙离子(Ca2+)、钠离子(Na+)、钾离子(K+)和镁离子(Mg2+)。构成这种离子分布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离子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高,且易溶于水,如O、Ca、Mg、Na、K元素;或是虽然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不很大,但它容易溶于水,如Cl元素和以形式出现的S元素。而Si、Al、Fe等元素虽然在地壳中含量很高,但很难溶于水,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并不高。
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随总溶解固体(矿化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变化主要与不同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通常,低矿化度水,以、Ca2+、Mg2+为主,矿化度小于1 g/L;中矿化度水,阴离子以为主,阳离子则以Na+或是Ca2+为主,矿化度一般为1~3 g/L之间;高矿化度水,阴离子多以Cl-为主,阳离子则以Na+为主,矿化度大于3 g/L。
青海柴达木盆地,气候干燥,蒸发浓缩作用强烈。从盆地南部的昆仑山麓到盆地中心,地下水径流过程中,经历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由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型水,逐渐过渡为中矿化度的硫酸盐型水,最后,到察尔汗盐湖周围地区,地下水变为为氯化物型水,矿化度竟高达100~300g/L。
(1)氯离子(Cl-)
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在低矿化度水中含量仅数毫克/升。而在高矿化度水中,含量可达数百克/升。
地下水中氯离子来源:
1)来自于沉积岩中的含盐和含氯化物的溶解。
2)来自于岩浆岩中含氯矿物,如氯磷灰石Ca2Ca3(PO4)3、方钠石Na8[AlSiO4]6Cl2的风化分解。
3)来自海水。海水入侵进入含水层中,风将海面上的细末状海水带到陆地,使地下水中氯化物含量增加。在海岸附近地下水中氯化物含量明显增加。
4)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人为污染。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的Cl-,因此,村镇附近矿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发现Cl-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地下水受到了污染。
6)氯离子不会被植物和细菌摄取,也不会被土壤颗粒吸附,氯盐的溶解度很大,不宜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它的含量随矿化度增加而增高,Cl-的含量通常可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同时,氯离子也是一种污水是否下渗污染地下水的标志性离子。
(2)硫酸根离子()
在中高矿化度的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仅次于Cl-,可达数克/升;在低矿化度水中,一般含量仅数毫克/升到数百毫克/升;在中矿化度水中,常成为含量最多的离子。
地下水中来源:
1)来源于含石膏的地层。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有新第三系和老第三系分布的地区。水将石膏(CaSO4 )溶解,使进入到地下水中。
2)来源于煤系地层中。煤系地层中常含有很多的黄铁矿,流经这类地层的地下水中离子往往以为主,在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也常含有很高的:
生态水文地质学
3)煤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2及其他氮氧化合物,这些物质氧化并吸水后,构成硫酸往往形成酸雨。我国西南地区的煤含硫量高,是酸雨的多发地。
4)有些地区用黄铁矿土法制硫酸,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它们经氧化和与水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使地下水中的含量很高。
(3)重碳酸根离子()
地下水中的重碳酸根离子有以下几个来源:
1)来自于含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的溶解: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CaCO3 和MgCO3 难溶于水,当水中有CO2 存在时,它们才有一定数量溶解于水,水中的含量取决于与CO2 含量的平衡关系。
2)变质岩地区的来自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如: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中的含量一般不超过数百毫克/升,几乎总是低矿化度水的主要阴离子。
(4)钠离子(Na+)
钠离子在低矿化度水中含量一般很低,仅有数毫克/升到数十毫克/升,在高矿化度水中则是主要离子,其含量最高可达数十克/升。
Na+主要来自沉积岩中的岩盐和其他钠盐矿物,还可来自海水。在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主要来自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如钠长石。在CO2 和H2 O的参与下,形成低矿化度含Na+和的地下水,由于Na2 CO3 的溶解度较大,当阳离子以Na+为主时,水中的可以很高,形成苏打水。
(5)钾离子(K+)
钾离子的来源,主要来自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如钾长石等。在低矿化度水中,含量很微,在高矿化度水中较多。在地下水中钾的含量比钠要少,是因为钾大量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矿物,如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等,并易被植物摄取。K+和Na+相近,均是一价离子,在水分析中将K+归并到Na+中。
(6)钙离子(Ca2+)
钙离子是低矿化度地下水中的主要阳离子,其一般含量不超过数百毫克/升。在高矿度水中,由于阴离子主要是Cl-,CaCl2 的溶解度相当大,故Ca2+的绝对含量很大。通常要低于Na+。
(7)镁离子(Mg2+)
镁来源于含镁碳酸盐沉积(白云岩、泥灰岩)。还来自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如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Mg2+在低矿化度水中含量较Ca2+少,通常为地下水中的次要离子。因为在地壳中Mg元素比Ca元素少。
3.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地下水中除含上述离子外,还含有 Fe3+、Mn2+、Fe2+、H+、、OH-、、、、、等。通常,地下水中还存在大量的微量组分。这些微量组分不仅可说明地下水的形成环境,同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
(1)天然的微量组分
Br(溴)、I(碘)、F(氟)、Sr(锶)、Se(硒)是地下水中天然的微量组分。
当地下水中缺碘,即碘含量小于0.01mg/L时,长期饮用这种水会出现甲状腺肿大,成为地方病,在我国西北地区较为常见。另外,柳树对碘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使水中的碘更少。
氟含量大于1mg/L时,会出现氟斑牙、慢性氟中毒等症状。含氟量高的地下水一般出现在河间洼地中,与蒸发浓缩作用有关。
缺硒会导致克山病(大骨节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硒缺乏对胎儿影响最大,为避免得病,当地妇女怀孕后,离开原住地,到没有大骨节病的地方生活,生出的孩子不会患大骨节病,俗称换水。
若水中含有I、Sr、Se等微量元素,则可作为矿泉水。
(2)以胶体形式出现的微量组分
有Fe(OH)3、Al(OH)3、SiO2、Si(OH)4,有机物化合物以化学耗氧量(COD)来间接表示。
(3)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氧化环境中有硫细菌、铁细菌等,氧化还原环境中有脱硫菌、脱氧菌等。地下水中还存在致病的细菌,通常用大肠杆菌数来表征。这些微生物不仅指示着地下水的环境,而且对地下水的成分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4)地下水中的同位素
地下水中的同位素有1H、2H、3H、18O、14C等,可用来判定地下水形成的年龄和成因。
(5)地下水中人为污染的微量成分
地下水中,人为污染的微量成分有:Cr6+、Pb2+、Zn2+、Cu2+、Hg+、酚、氰化物CO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