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和尚中难得糊涂讲的是什么?

 我来答
易书科技
2019-04-12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又一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生产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和”;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遇到矛盾分歧“和稀泥”,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又是一种“和”;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人们可以忍气吞声、口是心非、委屈求全;为了求得和乐平安,人们倡导“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理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了人际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际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对“中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