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着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
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也希望人间圆满。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不是个人独好,而是周围的人都好。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民族心理。
寓意着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扩展资料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寓意着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节日之一,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朝。
风俗介绍: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日本又叫作“十五夜”,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赏月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扩展资料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