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市场常见的如意,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它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或称手版,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做“不求人”,以搔杖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
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起了变化,已由实用器向陈设器过渡,并和吉祥图案联系起来。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盛行说吉利话的习俗,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如意的材料有金银、瓷器、各色玉石器和竹木器等。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琢两个柿子,有时琢一只羊。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将自然界的生物和日常语言中的同音吉祥字互相结合,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艺术。
如“柿”和“事”同音,两个柿,便是“事事”,附在如意上,就合成“事事如意”;“羊”通“祥”,如意上的羊,就是表示吉祥如意。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现今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意
后来……别看现在是陈设品,但实际上,这玩意是高档痒痒挠。“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
如意,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这里说如意最早是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做骨朵,因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带辟邪的效果。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
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笏即朝笏,手板,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化演化,象征事事如意,吉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