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礼治思想是什么样的?

 我来答
易书科技
2019-04-13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荀子的礼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十分强调礼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因而极力宣传和推行他的礼治思想。他主张要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平天下。荀子在《礼论》中,将他所说的礼的含义定义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养”,即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其二是“别”,即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还在《礼论》中集中论述了礼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荀子指出,礼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荀子还在《修身》中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论述了礼的作用,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基于此,荀子极力主张“隆礼”,从而形成了他的礼治思想。

修身,从字面上理解,即修养身心之义。中国历代均有重视修身的传统,将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那么,怎样修身呢?用什么作为修身的指导思想呢?荀子特别强调“礼”的作用,强调要以“礼”修身,即修身靠“礼”。

首先,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学习做人的正道。荀子指出:不遵照礼去做,不重视礼,叫做不走正道的人;遵照礼去做,重视礼,叫做走正道的人。能够深刻地认识礼,坚定地相信礼,不变地喜好礼,就能够修养成为圣人。荀子认为学习从诵习《诗》、《书》开始,读完《礼》结束;也就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荀子说:仅仅读一些杂书,训解《诗》、《书》,这样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学识浅陋的儒生而已。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须把“隆礼”放在核心的位置。尊崇礼法,虽不能深刻理解其精义,仍然可称做是遵礼守法的读书人;不尊崇礼法,即使明察善变,也依旧是不守礼法的儒生。

其次,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人类强盛的根本。荀子提出:礼义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强盛兴旺的根本原因。荀子在《王制》中对人与水火、草木、禽兽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一思想。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再次,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个人生存的需要。荀子说,无论是个人的衣食住行,还是个人的礼仪交往,都应该符合礼的规定,只有这样,各方面才能通达顺利。在个人的衣食住行方面,荀子在《修身》中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饮食、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而不生”。在人与人交往方面,荀子在《修身》中也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荀子在论述以礼修身时还特别强调“修”的作用,强调要以礼“修”身,即身靠礼“修”。首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可修。荀子指出,人的本性就是人天生的可以用来修养的自然材质。没有人的天生的自然材质,那么就没有被礼法加工、改造的对象;没有礼法的完善,那么人的天生的自然材质就不能变得美好。天生的自然材质和完善的礼法相结合,就能修成圣人的名望。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只要坚持不懈地以礼修身,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圣人。荀子在《儒效》中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其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需修。众所周知,荀子是人性恶论者。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既不利于人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保持,因而有必要用礼义来加以矫正。荀子在《性恶》中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荀子在论述以礼修身时特别强调老师的作用。荀子认为,礼,是为了端正人的行为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的各项规定的。没有礼,就不能端正人的行为;没有老师,就不知道礼是什么样子。因此,以礼修身,需要有老师的教导。荀子在《修身》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正因为如此,荀子在《儒效》中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老师的作用还能使人们大大提高修身的效率,使以礼修身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荀子在《劝学》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在谈到以礼修身时还特别强调要深入了解礼和仁、义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仁、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对仁、义、礼三者的关系都已经了解了,才算明白以礼修身的要求了。(刘冠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