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阴历又有太阴历之称。
在朔望月一节中已经指出,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大约是29.5306日(相当于29日12小时44分3秒),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字用起来当然很不方便。为了简化问题而且适用,就必须使历法的每个月(称为历月)只包含整数的天数。那么接近29.5306日的整数,显然只有9和30。如果取29H为1个月,它将短于朔望月大约半天,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产生这样的弊病,即朔的时刻(即新月)每月逐渐推迟;而如果取30日为历月的长度,它又比朔月大约长了半天,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出现朔的时刻逐月提前的情形,时间长了还会出现一个月的月初和月末都是朔的错乱现象。为了使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的长度,而且还要使历月只包含整天数,古代的编历家们便在历法中交替采用四日和30日作为历月的长度。这方法实在巧妙,它既避免了繁琐,又保证了朔必发生在每月的初一。
历月的长短问题算是解决了,历年(即历法上采用的年长)是历法家必须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历法家们自然会考虑到历年长度应尽量接近回归年的长度,因为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应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根据这个原则,经过反复观测发现,12个朔望月累加起来的天数最接近回归年的天数,请看事实:
29.5(日)×11=324.5(日)比回归年约少41天。
29.5(日)×12=354(日)比回归年约少11天。
29.5(日)×13=383.5(日)比回归年约多18天。
这样,编历家们就将阴历的历年定为12个月,其中6个大月。(每月30日)6个小月(每月29日),共计354日。但是,还有问题,因为朔望月的实际长度为29.5306日,而阴历年的实际长度为29.5306(日)×12=354.3671(日),这个数字与354日相差0.3671,所以实际使用时,每过3年新月(即朔)又不在初一了。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就把第3年12月的29日改为30日,并称这一年为闰年。闰年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日。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阴历还是有其特点的。比如阴历的基本周期——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满月(望);初七、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等,这对于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
这就 是虽然公历已经普及,但是曰历上仍然能够看到农历的原因。现在,让我们 一起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定出这套独特的历法的吧。 中国人都知道,每月十五月亮都是圆的,这里所说的“十五”,指的就是阴历十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阴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 所谓“朔月”,指的就是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在 阴历上这一天就是初一;所谓“望月”,指的就是满月,这一天也就是阴历 的每月十五。
与阴历相对照,中国人将世界通用的公历叫作阳历。中国的 阴历之所以可以和世界通用的公历并用,是因为阴历的制定除了考虑月亮 的因素之外,还考虑到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阴历用设置闰月的办法 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因而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实质上 是一种阴阳合历。
阴历是结合回归年的特点和月相的变化来制定的,除此之外,阴历还 会参考气象、农事活动以及物候条件等因素,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此 看来,中国人一直都在用这种历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阴历阳历农历怎么区分的
平年12个月,一年是353/354/355天;闰年13个月,一年是383/384/385天。将没有中气的月置闰,月数重复,闰月也没有规律。19年七闰的一年平均天数是365.247,这才接近真正一年365.2422天。
农历第一天是正月初一,称春节,规定在第一个节气“立春”所在月的初一日,所以,约在阳历的1月21日与2月20日之间。
农历的先天缺陷是它的日期不能安排农时,它的农字名不符实。因为与节气偏差达正负15天,需借助阳历的24节气作为拐杖安排农时,这才解决农业问题。
农历俗称阴历。以阴为主,只能兼顾一点阳:19年七闰,19年平均天数365.247; 借助阳历24节气作为安排农时的拐杖。所以,美其名曰:阴阳历。
农历的前身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现以紫金历为国标。农历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历法,已不再是官历,降格为辅助历法。与官历公历两历并存,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