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我来答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08-02 ·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兰亭序》全帖28行,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了一个生命的形象,具有筋骨血肉完满的丰躯,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这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却群贤毕至,是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此帖全篇共出现了20个“之”字,加上落款一个“之”字,总共21个“之”。这21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书法书写而成,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复的字还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此帖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此帖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从总体来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此帖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的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皆各不相同。

相传王羲之在笔力成熟之后,开始在自然界寻找灵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游走于山水之间,在水边岩石上练字。

此帖中的前前后后一共21个“之”字,形态各个不同,就是得益于当初王羲之对流水的细心观察而顿悟所得。流水有百种形式,万种形态。

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流水,都遵守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规律。正是因为王羲之看透了自然界流水的本质,他的笔下才能够出现同一个字的神如一、而形百变的现象。

此帖是王羲之51岁时所作,当时他的书法已经是达到了绝妙地步,因此《兰亭序》是王羲之众多书法艺术的代表作,篆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纵观整帖《兰亭序》,可以发现帖中笔画各有特点:“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他的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各自的风采。

王羲之书法样样皆精。他所书写的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后人称赞道,“每为一字,各像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

王羲之概括他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他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正是因为王羲之有“力筋”之说,在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入木三分”这个典故。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还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画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画破了。

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他就在池塘里洗涤笔 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可见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兰亭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