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能不能修行,修行是为了什么,是在逃避现实 还是自误误人?

 我来答
贤明j
2020-02-22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2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其实你会发现,很多修行之人都是因为吃苦之后,觉得人间太苦,所以才想到修行,你此时的不能领悟,也许是因为你的经历所带给你的感受不够,让你体会不到人间的苦或空虚,以致无法理解修行的意义所在。修行并不是逃避,而是觉悟。修行也绝不是自误,他可以让人离苦得乐。
佛教徒修行是因为信佛才去修行的.当然就要从信佛是为了什么说起.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
信佛不单是为了了生脱死要解脱六道轮回。信佛就是要有智慧,要如何去解决我们心中的结。我们如果信佛、拜佛有智慧,此时此刻就能活得很快乐、很自在,很如意。所以,佛是世、出世间的大圣人,所有一切圣人里面,佛是大彻大悟最究竟的圣人,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位圣人有办法跟佛陀比。
为了要解脱我们心中的烦恼,要让我们觉悟到生命的无常,世间是苦的,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是痛苦的。诸位要有心理准备,不幸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我们的四周。有时父母往生,有时孩子发神经,有时车祸,有时生意失败,有时太太跑了,这随时会发生。佛陀告诉我们,你不要认为这世间有任何快乐可追求,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地刹那间地,没有一秒不在变化。有的人说,这是不是太消极?错了,这样才叫做积极。你要知苦,才能离苦,才能救度一切众生的苦。你要知道这世间是苦的,你才会想要脱离这世间跳出六道轮回,你才会想发大心救度众生要离开这痛苦。所以,你一定要知苦才能离苦。换句话讲,你如果能透视人生宇宙的道理,你就不会被这些所迷茫、所束缚,你就是一个解脱的人。
当你明白了信佛的道理之后就会去修行.
给你讲述释迦牟尼修行成道的故事,希望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佛教徒修行的原因。
佛陀不是仅以享受人间的繁华为满足的人,虽然贵为太子,并且已经结婚,但在精神上依旧非常的空虚,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间的风情。根据佛典的传说,他一连出城郊游了四次,这四次郊游的经历,便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决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他带著随从,驾著马车,第一次出游之际,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这使他觉悟到,不论何人,出生之后,必然会渐渐地衰老,谁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后的结果,便是死亡的来临!死了之后,又将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这样的人生,如不设法求得彻底的解脱,实在太可怜、太悲哀了。他为了求得最后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游,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终于使他领悟到他所应走的是什么路了!唯有及时出家,一心修行,彻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来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
当他进入森林之后,新鲜的宗教生活,便是参访当时有名的外道仙人,那是专以修行瑜伽有了成就的人。没有多久,他便修成了和他老师同样程度的境界,因此,未久之间,连续寻访了好几位名师,但均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在佛陀的体验之中,知道那些外道名师的所谓解脱,所谓与梵交感,与梵合一,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然在没有更加高明的名师可供他去参访求教之后,只好独自一人,和其他的外道沙门一样,修习苦行去了。他的毅力是极其感人的,在苦行林中,修练绝食的苦行,连续达六年之久,在此期间,每天仅以一粒野生的麦子,维持他的生命。当这消息传到净饭王的耳中之后,便派了五位侍者照顾他的生活,结果这五位侍者,也受佛陀的精进所感,陪伴佛陀修了六年苦行。
可是,修了六年的苦行,身体枯瘦得已如乾柴,尚未见到悟道成佛的消息,始知依照一般苦行外道那样地盲修苦行,毕竟无益于精神的向上。于是放弃了苦行,改用专心瞑想的工夫。他离开苦行林,走到尼连禅(Nairan~jana)河的清流之中,洗净了六年来的身垢,但他的身体实在太瘦弱了,所以接受了一位村姑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他的元气,然后便到附近一棵叫做毕钵罗(Pippala)的大树之下,用草敷成一个座位,面向东方,双腿结成跏趺,平稳地坐了下来,并且发出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不过,先前陪他同修苦行的五位侍者,见他放弃了苦行,都以为佛陀退了道心,又见他接受了一个少女的乳粥供养,便说「他堕落了」,所以离开佛陀,另找他处修行去了。
实际上,佛陀并未堕落,只是从苦行的经验以及享乐的事实中,理解到极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乐,同样无济于开悟的目的,此在后来佛陀训诫他的弟子时,便作了这样的说明:「比丘们!当过宗教生活,须避两种极端。」哪两种极端呢?一是耽于享受欢乐的快乐生活,这是卑下的、有害精神的,是无聊的浪费;另一是苦行的生活,那是凄惨的无聊和浪费。比丘们!完成者(如来)是避却了这两个极端,发现了行之于中央的大道。这条道路,便是开眼精神,是安、是知识、是悟、是至涅盘的大道。佛教称此为不苦不乐的中道行。
但是,他在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冲刺和考验。当他正要摆下一切人间的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旺更盛起来;他对那些迷恋的情爱,生存和悦乐的渴望与回忆,必须要用坚定的信念来与之战斗。那些东西,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根源,但也均系苦难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将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便会猛烈地在心中浮现出来,荣誉、名声、权力、财富、爱情、家族生活的乐趣,以及来自周遭的宠爱等等,一切的喜乐和欢悦的诱惑之相,全部涌现在眼前。这种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终于在智慧的决断之下,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战胜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害,登上了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完成了究竟无上的佛果。他的心境,从波涛汹涌的状态,进入了平静如镜的状态;从此之后,永无波浪,也没有涟漪,唯是一片深广无边与澄澈清凉,容受一切,包举万类,而又丝毫不受他物的骚扰。
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便是四圣谛和八正道。所谓四圣谛,便是遍及众生界的苦恼,称为「苦谛」;这些苦恼的原因,称为「集谛」;若想解脱这些苦恼,便当断绝苦脑的原因,称为「灭谛」;如何断绝苦恼的原因,则当修行正道,称为「道谛」。正道的内容,共有八项,所以名为八正道。其实,佛陀的证道,即是证实了世间的忧、悲、生、老、病、死、轮回等苦患,以及苦患的因由,灭除苦因的方法;灭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果的生死,不生不死,即是永恒的、极乐的、真实的、绝对清净的涅盘(Nirvana)境界。
佛学小生
2020-02-22 ·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佛学小生
采纳数:27 获赞数:14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人生在世能够为人身,是一种修行的机遇;能够遇见佛法,更是多生的福报所致,能够信佛学佛,是大丈夫所为;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接受现实,积德行善,皈依三宝,自利利他!我们应该学习佛菩萨和各位祖师大德的精神,不断的去闻思修!欢迎关注我,随时为你解答哦。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你们是学佛的,而我不是,我想遵守天理循环而已
追答
阿弥陀佛,学佛先学人,做人如果可以积德行善,孝顺父母,礼敬师长,造福社会,就是在顺应自然,顺应天理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DWXZ123456789
科技发烧友

2020-02-22 · 有一些普通的科技小锦囊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944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654万
展开全部
人生在世,有谁能没有烦恼?没有些许困惑?少年时代的憧憬,少年时代的迷茫,中年时代的无奈,老年时对生命的反思,家庭关系,工作压力等等。修行就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种种烦恼困惑这些个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以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如同上学,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为了脱离社会,而是为了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真正的修行是这样的。但是的确是也有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误入了歧途,打着修行的名义搞歪门邪道封建迷信,甚至谋取私利,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产生误解甚至诽谤。这是人的问题,不是修行本身的问题。修行肯定是好的事情,只是被有些人搞的乌烟瘴气了。就如同说技校,设置技校本身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有的技校管理混乱,校风差,没有学习氛围,有名无实,学生毕业没有真本事,找不到出路,这样就败坏了技校的声誉。所以很多人一提起技校,就没好印象。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烦恼即菩提
2020-02-22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52%
帮助的人:2410万
展开全部
当然要修行,修行是为了解脱轮回、解脱痛苦,对现实不是逃避,而是远离,进入涅槃,所以修行不是自误误人。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我们这些凡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追答
可以累世修行,终有一天会有成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游泳的小海豚

2020-02-23 · TA获得超过509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万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1671万
展开全部
说到底,修行就是为了脱离一切痛苦,脱离六道中的火灾!除非你什么伤都不受,只要你有痛苦,你就是没有办法脱离,只有真正的处理六道才永远不会受痛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