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 我来答
级的汗颜2r
2019-11-19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6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2万
展开全部

临死前,李鸿章仍在思考国家的未来。他在追悼会上写道,虽然中国似乎解决了危机,但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他希望法院能想出一个逐步治理国家的办法。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李鸿章离开时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人生诗它蕴含着老人的辛酸和无奈!“如果你必须努力使你的马匹和战车脱离马鞍,你将处于危险之中三百年来,他在八千里之外伤害了国家,伤害了人民。秋剑,孤臣,泪,落日,旗和一般祭坛海外沙尘的气氛依然存在请不要等着看。”看到这首诗后,慈溪心情复杂,痛哭流涕,呕血不止一次!什么能让老慈溪如此伤心?

我们知道李鸿章是清朝著名的已故大臣。外国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几乎全部进行了清政府与外国之间的谈判。因此,他们签署了《马关条约》和《新丑条约》,并销毁了李鸿章。声誉事实上,李鸿章知道他的所有作品都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侮辱,但是他能做什么? “面前的人认识一个垂死的人。”这显示了老人生命的尽头的痛苦和无助。

海外列强入侵朝鲜的想法从未平息过请不要像闲着一样看着,冷眼看着!这句话表达了李鸿章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这些告诫是老人临终时唯一能做的事。

李鸿章的全权代表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李鸿章的整体评估水平较低,但不是李鸿章。他想做,他只是一个学科,他不能决定自己做这些事情。如果一个物体想死,怎么可能不死。

小陈I872M
2019-09-16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万
展开全部

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为后来北洋水师的组建也立下了功劳。也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背锅侠,一个专门为慈禧所作所为善后,从而背负骂名的一个人。而慈禧太后,晚清时期唯一的掌权者,女强人,最后看到李鸿章的遗书之后却是泪流不止?

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曾一度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越南条约》、《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对待朝廷可谓是尽心竭力一度背负卖国的骂名,经李鸿章手割出去的土地,赔出去的赔款,无不让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而李鸿章对于清政府来说,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救命稻草,他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他兴办洋务组建北洋舰队,还要给慈禧老佛爷擦屁股,清政府战败,他还要充当谈判专家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只身前往日本与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在日本之行中甚至差点命丧黄泉,面对列强的不合理要求,他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只能不断和对方讨价还价,能少赔一点就少赔一点,但是最后还是割地赔款。

在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李鸿章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但是他还是拖着身体与列强进行了他人生之中的最后一轮谈判,也就是辛丑条约,而在辛丑条约签订的几个月之后,李鸿章的身体终于垮掉,在临终之前写下了一份奏疏。

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我自知病危,没有太多的日子了,所以口头说下这份遗书,为官40余载从未请过病假,之前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受伤,导致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多亏了皇上体谅。合约的事情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关于俄国的约定仍无定期。

在这个节骨眼上臣却一病不起,不能为皇上排忧解难,是臣的罪过,也是臣最后的一件心事,而这个月的十九日晚上,臣已经坚持不住,不停咯血,只能口述遗书,让臣的儿子整理完成””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白羊布啦啦
2020-09-19 · TA获得超过50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1万
展开全部

李鸿章临死之际,还是在担忧这国家天下,担忧这大清的未来,他作为臣子,兢兢业业,为清朝做了许多的事情,为慈禧而分忧,这值得慈禧为他而落泪。

他的临终绝笔是:“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就是大清的修补匠,很多事情都要靠他去做。他搞洋务运动,意图能够靠这些运动,撑起国家的经济,他的思想超前,知道清朝难以维持,但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硬撑。他忠于自己的国家。

他还搞了北洋舰队,希望能够靠舰队去防止外地入侵,也学习曾国藩,自己练兵,他是一个文臣,但是文的武的,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抓。

他送儿童去美国留学,希望能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让这些人才来振兴自己的国家。

他还被人说为最大的背锅侠,哪里有不平等条约,他就去哪里签,他跟人谈判跟人争,其实很危险,去到日本,还被打了一枪。但是他还是去,为了自己的国家,他甘愿被人骂,甘愿去做,但是他无力回天。

年迈如他,却到老了,一直在为大清这艘破船缝缝补补,殚精极虑。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个英雄。”

李鸿章生不得时候,他的才能,到哪个朝代不是封侯拜相,只可惜他舍不下晚清这一艘破船,当然,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将他能做的都做了

其实不仅慈禧,以前看《李鸿章》,看到最后我也不禁落泪,“少年不懂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空痕呐
2020-09-19 · TA获得超过2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万
展开全部

李鸿章在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他想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臣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懈怠。马上要离开了,但国家内忧外患,真是让我死不瞑目!为我们国家几百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缓慢发展而伤感!

为了我们国家广阔土地上的老百姓们受尽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大厦将倾之际,身居庙堂之高,国之重臣的自己,却独木难支,受尽屈辱,老泪纵横。

西下的落日静静的洒落在昔日出征的旌旗和大将坛上,国家和民族何时可以重整旗鼓,收复这风雨飘摇的万里河山!海外列强们对我国的欺凌和侵略还在继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莫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一定要以振兴国家,驱除鞑虏为己任!

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慈禧看后不禁涕泪横流,唏嘘不已。合肥李相临死前还在担忧积贫积弱的大清,希望帝、后能举行新政,富民强国,再度中兴,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慈禧太后应该是想到了李鸿章以前为国家做出的努力,是个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好,慈禧想到以后没有这样一个全心全力尽心尽责的人为自己为皇帝分担国家的困难而担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anuary_君
2020-09-18 · TA获得超过38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是李鸿章在临终前写的一首绝命诗,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在对外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是由李鸿章出面商谈的。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人唾弃,但是他又何尝不希望国土完整呢?

“临事方知一死难”可以看出李鸿章心里的痛苦与心酸。第二句诗感叹国家的痛苦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造成的。第三句话直接把李鸿章内心的悲苦表现地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是李鸿章对国家的担忧,从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可以看到海外列强想入侵的想法从未平息。希望国人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让悲痛再延续。

慈禧看了以后,嚎啕大哭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晚清的分量,李鸿章是顶起了晚清的脊梁,离开了他整个大清将何去何从。慈溪本身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也清楚来自国外的虎视眈眈,但是有李鸿章在的时候她能够安心一点。

有人说李鸿章好,有人说他坏,大家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事,李鸿章是忠臣,如果没有李鸿章或许晚清早就沦陷,而不是摇摇欲坠。所以评价一个人,还是需要全面地看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