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数学或数学家有关的好电影?
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天赋极高,却行事偏激。
他在大学里做清洁工时,解答出了难度极高的数学题。教授寻访得知他因为斗殴已经被起诉。教授来到法庭,法官正在述说他的斑斑劣迹——抢劫、打架、装扮警察。教授把他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让他跟着自己研习数学的同时,找心理医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在和心理医生的交往过程中,一个被他揭了老底,另一个不堪他的羞辱,双双挂职而去。终于有一位导师打破他内心的枷锁,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我震撼于影片里的教授对待问题青年的方法:一方面让他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美国人奥本海默在读书时,想把老师毒死。事情败露后,学校没有把他开除了事,也没有把他交给警察,而是送他去做心理治疗。奥本海默后来作为制造原子弹的总负责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我们是怎么对待行为偏差生的呢?一些所谓的择差学校专门收录叛逆、早恋、网瘾、逃学等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封闭式管理,对学生施以高压手段,轻者责骂,重者殴打。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似乎都不重要。
这样的管教,要么激起学生的激烈反抗,要么被驯服。在前一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遭到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被驯服的学生,重新回到失压的环境里,很可能会旧态故萌。为什么?在高压的环境里,他的内心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机制。一旦脱离高压的环境,很容易会走回老路。如果真的被驯服了,他的情感也萎缩了,最终整个人都会失去活力。
与其通过压制让行为偏差者驯服,造成问题的复杂化,不如从反面着手,给学生空间,让他自由。
A·S·尼尔先生在《夏山学校》里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父母不能了解学校的书本是多么不重要。小孩和大人一样,只能学会他们喜欢的东西。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只有书呆子才会认为从书本上学习也算教育。书本是学校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的只是读、写、算,其余的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画和自由。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学校课程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耐心,它剥夺了孩子们最重要的玩耍的权利,造就的不过是一批小老头而已。”
也许那些叛逆、厌学、有网瘾的孩子,就像尼尔说的,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书本,而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画和自由。
假如择差教育的践行者从这方面着手,说不定会使中国的教育走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死亡密码
科幻惊栗手法描写一名天才数学家触目惊心的经历。才华盖世的数学家马斯在过去十年来,发现股票市场在混乱波动背后原来由一套数学模式操控,于是致力研究 寻出该数学模式。没想到,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以及不择手段要释破圣经密码的一个卡巴拉宗教组织均同时派员追缉他,马斯既要保护一己安全,同时 亦要尽快找出这些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密码。
笛卡儿
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常作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笛卡尔-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 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 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这个名字无论是在计算机领域、数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还是哲学、逻辑学等领域,都可谓“掷地有声”。图灵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 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24岁时提出了图灵机理论,31岁参与了Colossus(二战时,英国破解德国通讯密码的计算机)的研 制,33岁时构思了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岁设计了“图灵测试”,在后来还创造了一门新学科—非线性力 学。虽然图灵去世时只有42岁,但在其短暂而离奇的生涯中的那些科技成就,已让后人享用不尽。人们仰望着这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把“计算机之父”、“人工 智能之父”、“破译之父”等等头衔都加冕在了他身上,甚至认为,他在技术上的贡献及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几乎可与牛顿、爱因斯坦等巨人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