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张性构造环境中的正断层活动也能造成断层相关褶皱。与之有关的大部分褶皱的枢纽与断层的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一般局限于紧邻断层面的区域。如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图4-59)。
图4-58 滑脱褶皱同生长地层剖面模型
①先期地层;②同生长地层
图4-59 反牵引褶皱的形成过程
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的形成是沿向上弯曲(铲式)正断层的运动所造成的,由于铲式正断层的运动在上、下盘之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空隙,随后上盘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垮塌进入空隙,形成反牵引弯曲的褶皱。反牵引褶皱(滚动背斜)的几何形态受断层面及上盘岩层充满潜在空间机制的控制。变形机制包括垂直简单剪切、倾斜的简单剪切和挠曲滑动。变形机制的类型取决于受影响的岩层的岩性。
另据研究,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断陷中的“凹中隆”构造就是正断层相关褶皱的一种表现。图4-60说明在拉张伸展环境下,正断层相关褶皱演化形成“凹中隆”的过程,其中背斜构成“凹中隆”,向斜可构成断陷盆地。此模式演化可分A、B、C、D、E五个演化阶段:
A.台阶状正断层初始形成期 原始近水平产状的先存沉积地层(由老到新分为1、2、3、4、5层),在拉张应力作用下,追踪早期节理及层间薄弱带(如2层与3层之间)形成台阶状正断层雏形。在3层、4层上追踪早期节理形成上断坡,2层与3层之间追踪层间薄弱带形成上断坪,1层、2层上追踪早期共轭节理的一组形成下断坡,最后在1层底部追踪层间薄弱带形成下断坪(图4-60A)。
B.拉张空间形成期 随着拉张应力的持续作用,正断层上盘、下盘地层顺台阶状正断层拉开、拆离,在地表及地腹分别形成拉张空间I与隐伏拉张空间Ⅱ(图4-60B)。
C.“凹中隆”形成期 由于重力作用,上盘地层弯曲、塌陷填补拉张空间,从而在地表同时形成断陷盆地Ⅰ与断陷盆地Ⅱ,断陷盆地Ⅰ与断陷盆地Ⅱ之间则出现一个背斜隆起的“凹中隆”构造样式(图4-60C)。“凹中隆”的规模受台阶状正断层上断坪长度控制,上断坪长度越长,“凹中隆”背斜的可能宽度则越宽。断陷盆地Ⅰ与断陷盆地Ⅱ在控盆构造特征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断陷盆地Ⅰ可见拉张正断层直接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育;断陷盆地Ⅱ则表现为隐伏正断层控制盆地的发育,地表看不出有断层的直接控制作用,表现为塌陷盆地的特征。当这两个断陷盆地被后期沉积物充填,则在盆地边缘(如与“凹中隆”接触部位)可出现上超角度不整合。
图4-60 台阶状正断层相关褶皱演化示意图
(据李忠权,2008)
D.“凹中隆”演变期 随着拉张应力的持续作用,正断层位移量不断增大,两侧断陷盆地规模则随之增大,“凹中隆”规模则不断减小。此时,3层、4层上的拉张位移量与1层、2层上的拉张位移量可以不同,因此可出现断陷盆地Ⅰ与断陷盆地Ⅱ规模不一致现象。为了保持“凹中隆”的存在,3层、4层上的伸展位移量应小于上断坪的长度(图4-60D)。
E.“凹中隆”消亡期 当3层、4层上的拉张位移量大于上断坪的长度时,“凹中隆”构造消失,断陷盆地Ⅰ与断陷盆地Ⅱ则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型断陷盆地(图4-60E)。
以上这一演化过程揭示了由于断层面产状的台阶状(弯曲状)变化,在拉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相关褶皱的演化过程,注意背斜“凹中隆”构造从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这里只分析了两个“断坡-断坪”的情况,如果“断坡-断坪”更多,则情况更复杂。
通过以上演化研究发现,背斜“凹中隆”这一局部隆起与其两侧的断陷盆地形成时间相同,但分属不同时期的沉积地质体,是两期盆地的产物,因此,它们之间表现为上超角度不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