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就业总量供给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这意味着疫情爆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40%企业反映经营处于停顿状态,30%以上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企业亏损。特别是,疫情对第三产业打击最大,很多企业倒闭,企业用工大量减少。
企业运营面临的压力,直接导致企业用工减缩,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更多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趋向负面,投资也会缩减,导致面向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招聘需求大幅度下滑。
2、就业结构受到冲击
从行业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对服务业冲击最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诸如餐饮、旅馆、影院、旅游景区等服务场所无法经营,导致资金流瞬间短缺,濒临倒闭。第三产业占整个中国GDP的一半以上,在稳就业和促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受疫情影响,很多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其中一小部分会转移到第二、第一产业中去就业。
3、就业薪酬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不足、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普遍下滑的压力,从现实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大多数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将减少。面对供应链中断、市场放缓等冲击,多数企业倾向于缩减开支成本,其中最直接的决策是对员工降低薪资,其中也必然包括会降低新招员工预期薪资的预算。
4、就业滞后明显
受疫情的影响,一些原本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延迟或直接取消了招聘;大部分的常规招聘、升学工作,如研究生复试、教师招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考试等被推迟,这些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因受疫情防控影响,原本计划外出求职、见习的大学毕业生受到限制,被迫延期求职或见习,除了增加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外,也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求职积极性。
二、积极影响:
1、就业趋于务实
新冠肺炎的爆发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择业观的改变上。大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的认识渐渐趋于理性务实;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也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选择到二线、三线城市甚至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等区域就业。
2、提供新就业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全国的经济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会结束,国家的经济、社会终究会恢复正常,进入后疫情时期,将出现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带来新机遇。
一是因疫情影响,迫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高校毕业生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是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中优势明显;
二是因新冠疫情影响,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快运用到各个产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培育出新岗位、新职业;
三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与蔓延,也加速了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速了信息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新路径,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
3、各级部门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是2020年两会重点关注的热点,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都是就业。
扩展资料: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启动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评估课题,筛选对大学生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先给予投资上的支持。大力发展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区块链、5G等技术为依托的新基建、互联网+产业项目,在融资、用地、开办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二是推动企业发展。要及时研究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企业降本减负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尽可能降低因疫情原因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恢复活力。
三是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费返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各地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基金,支持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的作用,统筹推进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
二是优化创业环境。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照后减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场所上的支持,对于政府部门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公共平台,可以按一定条件、比例,免费提供给大学毕业生使用。
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引导大学毕业生发挥所学专长,返乡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落实用地用电支持、子女教育、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3、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
一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落实中央和国家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提高县级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比重,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水利等岗位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二是探索新型就业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年度到用人单位实习见习。从国家层面开展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帮助大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促进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有效衔接。
参考资料:
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现在各个行业的用工需求,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说的不一定准确,各位也就做个参考就好。基于疫情的出现,是必然回到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大学生们,所有的打工人都受到了影响。
首先就是用工需求上,现在咱们国家是世界上疫情最少的国家,但疫情并非完全消失了,所以很多企业在这个阶段有些业务是无法开展的,会进行战略上的收缩,而之前需要的一些岗位可能就要暂停扩展或扩张,那么在用工上就会减少很多,可能找工作会比平时的竞争力度更大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如果去一些求职网站上搜索,还是有很多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的。
其次是就业机会上,不管我们怎么找借口,基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企业处于停滞状态,以出国留学、旅游这两个行业来说,每年的国庆、五一、春节这三个节日,可以说是出国留学的高峰期,但基于国外疫情的原因,这几个行业几乎停滞了,而平时大量招人的行业,也基本不怎么招人,招聘上来的行业人员也只负责国内的一些旅游业务。而这还只是这两个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的。
不过也不必担心,虽然每年有近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但工作需求的总量是大于这个数字的,只要这些大学生客观的评定自己的能力,找工作难就难在面试过程上,而不在于我说的那两种情况。基于疫情的限制,面试可能只能放在线上进行了,而且在入职的时候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检测证明。除却这些之外,也就没有其他不利的影响了。
而且各位要记住一点,虽然疫情导致行业发展变缓,但不代表这些企业不需要人才,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大学生,其实是根本不受影响的,各大企业一样抢着要这些人才。
一、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挑战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近3年来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而“稳就业”排在首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减少
经济发展速度对就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2019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就业人员为44247万人,依此推算城镇劳动力为4667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为2427万人。疫情终将过去,但是在短期内疫情会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将显著低于6.0%,甚至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地“减少”。
(二)本土和海归高校毕业生规模都在逐年增加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相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到201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2019年和2020年估计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2020年的规模估计在60万人左右。国内高校毕业生与留学回国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就业中彼此竞争。
扩展资料: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16571名毕业生。
调查显示,2019年,已经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占比分别为37.4%、25.3%、4.9%、3.7%、2.3%和6.6%。以上6项占比的合计为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2%。此外,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的占比分别为12.3%、3.8%、2.3%和1.4%。
与2017年相比,2019年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差。从已经确定单位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待就业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说明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难度都相对增加了。
(四)年底就业率明显高于6月离校时
2003年是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后入学的本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年,也是发生“非典”疫情的一年。数据显示,这一年,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占比为35.8%,也就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尚未找到工作。此次疫情与“非典”的开始时间一致,都是上一年的12月,都对上半年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减少”造成的,规模效应显著。
数据显示,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占比分别为22.4%、22.6%、26.4%、21.9%、23.4%、12.8%、10.1%、12.3%。需要提醒的是,样本调查的时间为当年的6月,数据显示的只是离校时的状况。从历年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年底的就业率比离校时的就业率有显著的提高。
以2003年为例,许多应届毕业生在上半年由于被封闭在校园内耽误了求职,在疫情结束后的下半年纷纷找到了工作。因此,就业难的问题是短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