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应该如何评价?
《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这是张廷玉撰写的史书中,对于李自成的评价。在明末崇祯年间,弊政积重难返。
虽然他一心锐意改革,但也终不能扶大厦于将倾。最终,吊死在煤山之上。当时的明朝贪官污吏横行,国库亏空。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发起动乱,内忧外患,悲困交加。
一、闯王李自成
明末迅捷官员马世奇曾说:“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意思是张献忠与李自成起兵谋反,平定张献忠很容易,但平定李自成非常难。从此也可以看出,闯王势力之大及其本人的能力。李自成叛乱,可以说是压倒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因如此,清军下山摘桃,占领了明朝江山。
1. 趁机而反,夺取江山
《米脂县志》“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李自成在出生之时,与其他皇帝一样皆为“天降异象”。因父亲梦得一黄衣男子进入窑洞,故作小名“黄娃儿”。虽是西夏李元昊后裔,但早已家道衰弱。
当时,天降大旱二十余岁的李自成无父无母,凭借个人能力进入了驿站,成为一名驿员。崇祯皇帝下令,精简朝政,于是驿站大批裁员。李自成也在失业潮中,成为了无业游民。于是便四处借钱,又被债主步步紧逼。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李自成将债主杀死。此时又发现妻子与同村人通奸,一怒之下将她除之后快。最后,李自成发配至边关充军。但是地方主官克扣军饷,大军于甘肃发生哗变,起义正式拉开序幕。
李自成投奔山西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而自己则封为“闯将”。待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其衣钵。全国各地见此形式,纷纷揭竿而起,各路叛军聚集河南,正式结为同盟。于是转向凤阳,将朱家祖坟刨出。
因为后金的势力过于强大,明军的重心都放在山海关一线。所以,刚开始并未太重视这群叛军。后来多次剿匪,也经常将其包围。但屡次过于心软,叛军当军力不支时便缴械投降。而在明军阵营中,休养生息后便再次反叛。
2. 狂澜既倒,大厦倾覆
“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李自成每到一个城池便开仓放粮,而且还不收取百姓租赋,所以很受欢迎。在攻陷洛阳以后,先是去到福王家中烹煮其肉曰“福禄宴”。而后,将府中金银财宝悉数分给部下以及城中百姓。
此后,李自成继续北上,于西安建立“大顺”,年号为“永昌”,寓意自己永远昌盛。“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称帝以后,下一步自然是往东进发。前往北京,也就是大明朝的行政中心。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血战,以牺牲七万余众的代价夺得了居庸关,兵锋直指京城。这一路上百姓高接远送,颇受爱戴。“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朝统治者的不得人心。
这支由农民建立的队伍,令举国上下哗然。崇祯皇帝养虎为患,在一开始时没有采取大臣提出的“安内则外必攘”政策。他过于轻视了这支队伍,也并不了解他们在百姓中的地位。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然李自成的民心和士气都是建立在蛮横粗暴之上,但也使许多人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底层人民,他们长期受到朝廷的盘剥,如蝼蚁草芥般碌碌无为。而李自成则使他们从被统治阶级一跃成为统治的参与者。
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李闯为乱十余年,忽盛忽衰,终不得一尺寸土”。李自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能就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胜利来的如此之快。当他打出反明之旗号时,未曾想过自己能在紫禁城中过上九五至尊的生活。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溃败来的如此之迅速。
1. 本性毕露,自掘坟墓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这是在入城时,李自成亲自下定的命令。不许伤及百姓无辜,更不许随意惹是生非。但是说白了这些人都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还不满一个月,他们便本性毕露。
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那么突然凌驾于皇城百姓之上,必然会有报复心理。农民军开始四处抄家,凡是家中有余财者不仅要将钱财拿出还要经受皮肉之苦。他们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全部发泄在这些原本高高在上之人身上。
就连李自成本人,也开始本性毕露。他将镇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府邸洗劫一空,并且还将侮辱其父母。连吴三桂最喜爱的陈圆圆,也被李自成占为己有。吴三桂掌握着中原的北大门,如果此地一旦失守那么清军入关朝发夕至。
2.人生无常,旦夕祸福
“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的故事。本来吴三桂投奔李自成是板上钉钉之事,但这让他看到了这群乌合之众的本性。就算是投靠于其,也不会又很大的发展。况且自己的家人还遭受了欺辱,当时本就是孤立无援的吴三桂大开城门,放清军入城。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本来农民军就是得了清军之利,才能一路壮大势力。这次轮到农民军同清军正面交锋,自是溃败而逃。这其中,有许多人都投奔了南明政权。李自成疑心四起,杀害了许多部将。
最后吴三桂联合尚可喜、耿精忠与清军一道追赶大顺余部,李自成欲往东南沿海一带作为自己的抗清阵营。不料,清军水路两栖协同作战将其大败于湖北。而关于李自成死后的传说从未断绝过,史料称其被地方武装斩杀在通城。而又有传言说他死在了四川,也有人说死在了老家。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起事之初,深得人心。大批量的农民百姓,愿意投靠他。而当其失势时,却又作鸟兽散。并且战斗力,远远不及以往。
1. 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李自成能够成功在于他善于琢磨人的心理,他知道人们内心最渴求什么。当他打出“为救百姓,故起义兵;剿兵安民”口号时,他就成功了一半。明末时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官僚思想严重,腐败问题猖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李自成饱受苦难,所以他便想出以带领百姓翻身为号为自己招徕部下。长期遭受压迫的底层群众,自然是对其一呼百应。虽然他们当时是散兵游勇,但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他们。
同时,李自成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更是深得人心。他本人具备一定军事思想,而且也注重部队纪律。所以士兵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试问,谁不愿飞上枝头变凤凰。如果打下江山,那么人人都有拥立之功。
李自成在管理士兵方面很有一套,他设置了多兵种,多策略,多制约的战略体系。大家自然愿意听从他,跟随他。更何况,谋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株连九族的罪过。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
占领京城后,大家都觉得可以一劳永逸。所以,自然放松了警惕开始为所欲为。“之所以承受黑暗,是因为没见过光明。”在享受了王侯般的待遇后,谁也不愿意去为了李自成送死。就像到三藩之乱时,八旗骑兵就已丧失战斗力是一个道理。
2. 妄杀将领,人心涣散
因为对抗清军不利,士气低落,农民军在流亡过程中辗转求生。而此时许多投降于李自成的将军,纷纷转投南明或者清军。李自成本就生性多疑,一时之间疑心病再起。他认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通敌的嫌疑。
李岩此人对李自成贡献极大,善于舞弄舆论。并且还经常规劝李自成“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虽然是明军投降将领,但在农民军中也具有一定威望。平时李自成也经常与之谈心。
当李自成将其杀害后,农民军内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朝夕不保,同时也对于曾经爱慕的闯王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更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一改善言纳谏和维持军纪律的做法,开始放纵士兵任意为之。
如果一个军队的将士,都沉沦于酒色之中,那么他们的战斗力肯定是微乎其微。而士兵又是政权的维稳机器,失去了这一强有力的支持,李自成功败垂成是必然之事。他的身上有农民做事的勤恳,也有小农身上的短视。
倘若在入京后,仍然能够保持以往的作风习惯,农民军也不会败的如此凄惨。但历史不能重演,正所谓成王败寇,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将他描绘成了一个流民匪寇。但他的反抗精神,不能抹杀。
四、结语
“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从最开始的振臂一呼,聚众数万,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余个亲信跟随。闯王的成败,都是如此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