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为什么付出全部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近日有朋友在平台上提问:
“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为什么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在过程中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亲子关系的极度扭曲。无论是“父母的委屈”还是“孩子的伤痛”,都是亲子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处处呈现了“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为什么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感受一下扭曲的亲子关系背后,那些“父母的委屈”和“孩子的伤痛”。
案例:控制过度的妈妈
小丽是一名初中男孩的妈妈。自从孩子出生以后,她生命的重心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子。从小到大,她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替孩子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但是,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这样的母子亲情逐渐脱离她的掌控。孩子越来越多地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由她来决定;孩子不再事事听从她的安排,而是开始对抗自己;除了学习,孩子的生活越来越能自理,让她感觉自己很没用。
于是,她惶恐了,只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学习,并以此作为掌控孩子的砝码。她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让孩子感觉到窒息。于是,在孩子12岁的时候,他们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激烈冲突。
接下来的三年中,冲突不断升级,直到孩子愤怒地离家出走,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担惊受怕了三天之后,她终于找到了躲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儿子,也不得不正视母子间必须要改变的关系状态。通过朋友介绍,她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做一对一心理咨询。
我们发现:她的确很爱孩子,甚至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却用控制型的爱,毁了原本和谐的母子关系,在自己备感委屈的同时,也让孩子痛不欲生。
这位妈妈后来意识到:是自己过度的控制导致母子关系的破裂。在引导下,她逐渐放下了对孩子的控制,并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也因她的改变而恢复正常,并试着重新信任她。
这便是“中国式父母”悲哀的一个缩影。
他们忘了自己,只为孩子而活。但却发现:在他们倾尽全力、为孩子付出一切后,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对抗甚至仇恨。
可是,即使在亲子关系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依然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自己很委屈”。直到因此而求助于心理咨询,他们才会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感受自己错误的爱的方式,以及孩子因此而遭受的心理创伤。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主要来自于父母自认为作为掌控者而拥有的权利。但是,时代变了,孩子们通过读书学习,越来越拥有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
这种人格的独立与父母的控制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抗,导致了亲子关系的逐渐僵化甚至破裂。也因此,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伤痛,孩子亦感受不到父母的付出。
结果就是——父母委屈,孩子痛苦。
因此,我想提醒所有正处于亲子关系困扰中的父母——给孩子他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给的;允许孩子做自己,而不是时时处处被父母控制;学会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孩子出现对抗和叛逆的情绪时,及时进行自我觉察,尽快改善亲子关系。
这已经不再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年代,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年代。也只有那些愿意成长并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才能最终摆脱“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在和谐的关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并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2.过度宠溺孩子,孩子嫌贫爱富。孩子想要什么都给,即使自己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借钱也要满足孩子,孩子已经把家长这样长期无条件为自己付出的行为当成了理所当然的,跟身边的人攀比也成了一件日常的事。
3.孩子养成自卑心理。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怎么做,什么心理,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在孩子身上映射出来,很多家长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够好,即使自己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但迫于现实没有办法实现,家长不自主的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甚至在说话做事时传递出一种“没钱就低人一等”的想法,那孩子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想法的家庭中,自然也会意识到社会的贫富差距,自卑的心理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