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无论是大热IP改编的宫斗剧,还是历史学者写的专业书籍,那发生在帝王之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都在反反复复地演绎帝王家之中,为了权利而生出的对情感的漠然。
我们惋惜公子扶苏因权力的斗争而辞世,也痛心武后残害自己的孩子。而宋太祖赵匡胤惨死于胞弟赵光义之手的故事,也成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晚,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喧哗声不绝于耳。众将士纷纷议论,当今圣上年幼,自己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无人知晓,自己无奖可获。
将士们不满的情绪裹挟着"先立赵匡胤为帝"的提议声,愈发壮大。
次日,"黄袍加身"的好戏便在陈桥驿这本无名气的地方上演。由此,名满天下的大宋初建,陈桥驿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而要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还有赵匡胤家族。从武将之家到帝王之家,赵匡胤变成了皇帝,而他的亲人们也摆脱了原本的身份,成了皇亲国戚。
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但在赵匡胤称帝以后,其弟的名字便需避讳,故而赵匡胤御赐其新名"光义"。"匡",本有匡正、拯救之意。赵匡胤被众人推举为新帝,也确实带着匡济天下的意味。
而"匡"其实还有辅助之意,如果不谈避讳,那赵匡义的名字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他作为胞弟,作为当时陈桥兵变的主力,是把兄长推上帝位的大功臣。
然而赵匡胤还是给其赐名"光义"。"光",确实是个好字,表达了赵匡胤对这个亲弟弟功劳和地位的承认,赞扬他是"邦家之光"。可赞扬终究只是赞扬,赵匡胤一登上帝位,就意味着兄弟二人的关系再也不复从前。
对此,赵光义想得也很清楚。所以在赵匡胤将他封为殿前都虞候,让赵光义领睦州防御使后,他还是"亲征泽、 潞"。虽然他之后"(被)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但他还是一副愿为兄长肝脑涂地的模样。
可出生时"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的赵光义,又哪像只是个为人臣子的人物呢?
赵光义和赵匡胤一样,也是自幼便卓尔不群,让人畏服。且他隆准龙颜,性嗜学、多艺能,与兄长相比才能并不逊色。虽然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前能"破州县,财物悉不取",但这反而让我们觉得,他的隐忍可能换来更大的爆发。
“癸丑夕,帝(指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的大事一出,我们最先的怀疑的对象就是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冬十月癸丑,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突然辞世。而前一晚,赵匡胤和赵光义俩兄弟还在此地把酒言欢。可天将拂晓,赵光义无事而赵匡胤惨死。再之后,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赵光义便继位称帝。
意外?巧合?天灾,还是人祸?赵光义作为在场者,无法为自己洗清嫌疑。
《宋史》对赵匡胤的死因避而不谈,甚至都不承认在赵匡胤死前兄弟二人曾共处一室。可在诸如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等书中,"斧声烛影"的传闻却并不少见。
据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曾和一道士同游同饮。这道士"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且他偶尔唱出的这些话只有赵家兄弟能听见。道士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士何意,结果道士说自己只是说了句梦话而已。可这句"梦话",最终却成了"预言"。
赵匡胤与这道士再遇,道士言:"别来喜安。"赵匡胤则问:"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道士给的答案,并非是"万寿无疆",而是"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十月廿日夜",正是赵匡胤最终辞世之日。这天原本大晴,星斗明灿,因而赵匡胤大喜。可不久后又天色骤变,大雪和冰雹齐降。赵匡胤又大惊,急忙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延入大寝,(兄弟二人)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宫人们只能透过窗户上的烛影,见"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等到兄弟俩酒酣饭饱,宫殿外的大雪已有数寸之深。宫人们见赵匡胤引柱斧雪,还转头冲赵光义大声道:"好做!好做!"神似醉酒。
好一番折腾以后,兄弟俩终于消停。赵匡胤"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而赵光义也留在禁内休息。将五鼓,也就是快到凌晨四点的时候,万籁俱寂,太祖已逝,而众人不知。
外人看来,当初那无名道士一语成谶,众人被搞得措手不及。可这一众意外放在一起,又像是有人刻意为之。而继位的赵光义,便最像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再加上"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一载又一载后,赵光义弑兄篡位便成了人们相信的"历史","斧声烛影"变成了最佳的解释。而至于当年赵匡胤到底为何突然去世,我们其实仍旧没有足够的证据去下一个定论。
他的猝死早逝,变成了北宋的一大疑案,其死因亦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