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方法不符合自己的习惯
其实有很多同学都存在这种情况,努力学习的时候容易陷进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学习吃力,总是出错的时候,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角度,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下自己的情况,是题型不熟,还是记忆问题,错误的表象下是否有一个核心的自身弱势存在,如果存在,如何去改变这个弱势才是真正的解题思路!
2.不知道如何学习
初一孩子成绩下降还可能因为不知道怎么学习了,小学六年用的学习方法突然不管用了。小学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告诉大家要怎么学习,而中学的时候老师就不会管的那么细了。有的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要怎么学习,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苦难的一件事情,孩子需要得到一些家长的指导。
3.学习缺乏计划性
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小升初之后,学习成绩陡然就下降了,就是因为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进入初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密集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采取和小学阶段一样的学习方式和就有可能难以跟上。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增强学习的计划性特别重要。
4.专注度不够
小学阶段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内容很少,大多都是被动灌输。学生只要把老师说的那些记住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即便稍微走走神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初中不一样,学习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并理解每一个步骤,中间有一个环节没明白,就会导致整堂课都没听进去。
可能你弯腰捡个笔的功夫,错过了老师讲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结果整堂课都白费了。而在课后自己还不知道主动找老师解惑,自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了。
初一是初中生活的开端,也是与小学生活的过渡期。后期学习生涯的成与败,取决于过渡期衔接的好与坏。最后祝愿各位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尽早适应初中生活。
2021-08-11
刚上初一的学生成绩出现退步的现象,这很正常也很普遍,原因可能有一大堆,以下说说三个主要原因。
1、孩子是否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
很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科目的增多,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而且进入一个新环境很难很快的去适应这种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如果不能尽快适应的话,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要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情绪的波动,直接去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孩子刚升入初一突然面对好几科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且每一科都会留一些作业,这就也就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时间精力。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无从下手没有头绪。这种快节奏任务繁多的学习让孩子无法的适应。初中生活中导致学习上出现问题。
2、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上没有发生转变
初一数学月考考察的基本式,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而这一章的内容相比小学数学来说有了很大的延伸和难度。有理数引入了负数和乘方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出现需要孩子在学习思维上发生转变。不能简单机械地依赖于小学数学正数的混合运算。在有理数的运算中要注意负号的运算法则和乘方的运算技巧的。这就需要孩子从小学的具体思维,逐渐的去向初中的逻辑抽象思维转变,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去考虑。尤其是在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中。如果对代数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能力。那么多的计算过程当中会容易钻入牛角尖不能自拔。这需要孩子思维的转变。尤其是数学思维的转变。
3、学习习惯和心理变化的影响
初入初中以后如果还沿用小学那种机械的学习习惯,是无法适应初中生活的。小学的数学相对简单。老师在课上讲解明白,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基本上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小学内容相对较少,时间比较充裕使得孩子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数学。升入初中以后,各科内容增加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注重预习或者是复习的话,仅靠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不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应该说每门学科的作业布置,都是结合课程重点来的。有基础题,当然也有提高题。
有些题目可以选择不做,作业贵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科重点上来进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业不仅高效,而且高质量。
3、忽视基础,题目做得多而杂
初中学科增加,自然作业也会增多。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地做题,最基本的东西还是学得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以后,反而巩固了或者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
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在基础之上考查同学们的能力,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题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业的过程当中,要多做基础题,由基础题再到提高题、到高难题等,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题的能力。
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适当的课外辅导练习也是需要的,最好每个知识点都对应的试题练习,强化课后作业的效力。
4、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不少学生很苦恼,“我每回做作业都很认真,可是成绩还是上不去”,这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高效做作业的三步骤: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后要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第三步是“归”,就是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回归到书本上去。
按这三步走,上课时结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多想多问,课后做好配套练习,有不明白的及时记录、发问、解决。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有的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5、不善归纳总结
不少同学存在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课上完、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了,这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下次课老师还是会再讲到,即使不讲,多做做同类题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视日常的总结归纳。
真的是这样吗?
中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灌输记忆。很多时候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都要靠自己。
每次做题比较陌生的同学,基本上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作业当成一种负担。潜意识中不愿意回顾、不愿意总结,久而久之,也就不会了。
毕竟中考渐渐临近,这时候要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强烈的引导自己要去回顾、要去复习。
通常坚持2周后,就能克服这个毛病。
一定要把这些题抄下(或剪下来)整理起来,包括错误、不严密的地方。并在旁边注明丢分原因,是计算时错误?是条件漏了?还是题目理解错了?在错题旁边注明原因和当时是怎么想的。
一般来说,能抄下5~10题左右就能改正这个恶习(视错漏程度而言),从而达到会做并且全对。
6、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大多数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以后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以至于不在课堂上适当记录笔记,晚上自修时不再复习当天上课的内容……
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学懂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层台阶,任何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成功的路上尽是学习“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懂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风。
这样,当时认为学懂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7、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考试时候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也得不到满分。
这其实也是浮躁造成的,静下心来看书,应分两种情景看书:
#==这个嘛_
上中学以后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环境的大转变,而且另一方面来说在学习方式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首先是学习的环境与小学时代有了很多的不同,特别是中学里面更加提倡思考与创新,与小学里面完全死记硬背是有很多不同的。。。。
其次是学习的方式方法都不同,在学习的安排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这样就要求学生能更加主动的去学习,而且要开始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还有就是环境的转变,无论如何,到了中学就是完全更换了一个环境,如何与周围的陌生人相处也一个对人际关系的考验。。。。
无论是哪个方面如何安排不好的话都可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严重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目前遇到的困惑和难处,帮助孩子如何解决困难---建议不要直接就把解决方法告诉孩子,尽量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