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身上有什么寄生虫?
寄生虫一般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蛔虫、球虫、绦虫、梨形鞭毛虫、钩虫、心丝虫、弓形虫等
体外寄生虫:跳蚤、疥癣虫、蜱虫等
下面详细介绍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体外就不详细讲了,相信大家对跳蚤都不陌生。
1、蛔虫
蛔虫是最常见的寄生虫,人和猫都是。主要寄生在消化道,体长约3-12厘米。
感染途径:
大多是经虫卵而感染,接触到污染的粪便,体内有蛔虫的母猫经常由乳汁传染给小猫。
症状:
猫咪呕吐、拉肚子,甚至会在呕吐物和粪便中发现虫体;
感染的幼猫可能会腹部胀大、体重减轻和发育不良;
成猫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有些猫咪可能会拉出或吐出虫体。
2、绦虫绦虫一般为50厘米长,主要寄生在猫的小肠
一般是跳蚤吃了绦虫的虫卵后,体内有绦虫的幼虫寄生,猫在舔毛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跳蚤吃了,就会感染绦虫。另外,接触污染的粪便也有可能感染。
在猫咪的粪便或肛门口可以发现白色米粒大小的虫体,会伸缩移动。干后的绦虫会变成小颗粒在猫咪肛门周围,肉眼可见。
幼猫会拉肚子,甚至会脱水。成猫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3、球虫
球虫是具有专一性的细胞内寄生虫,一般是在小肠中。抵抗力差的幼猫感染球虫后,会出现严重的下痢症状,如果没有治疗可能会造成死亡。球虫能在体外环境中生存几个月。
猫咪吃了有球虫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感染,吃入带有球虫的宿主(啮齿类动物,如老鼠、兔子)间接感染。幼猫更容易感染球虫。
感染的幼猫会有下痢及黏液性血便,下痢导致猫咪体重变轻,发育不良以及脱水,症状严重的猫咪甚至会死亡,而成猫的症状并不明显。
4、梨形虫
寄生在猫咪的肠道中,它们被包裹在囊内,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猫咪接触到感染的粪便、污染的水和食物,免疫力差或高密度饲养环境中的猫发生率较高。
下痢、体重减轻,严重的甚至会食欲降低、脱水及精神变差。
5、弓形虫
这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寄生虫,也是很多人因为这个寄生虫对猫咪有偏见。其实世界上有200种以上的哺乳类和鸟类都会被感染。
猫咪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吃了带有囊胞的老鼠和鸟类,人类最常见的弓形虫感染途径是吃入被感染的未煮熟的肉或蔬菜。由猫咪直接感染给人类的较少见。
最常影响的器官是肺、肝、肠和眼睛。厌食、发烧、嗜睡、腹泻、呼吸困难、痉挛、眼睛异状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成猫和人在感染了弓形虫多半都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会自行恢复并形成抗体。幼猫的反应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因急性感染而死亡。怀孕的母猫和孕妇感染弓形虫后,会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而造成流产或死胎。
1、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保持猫咪的饮食区和排泄区整洁。
2、定期驱虫。猫咪满7周龄的时候就可以驱虫,建议每月体内外驱虫一次,驱虫后48小时内不能洗澡。
3、多猫家庭迎接新猫咪(尤其是流浪猫),一定要做好驱虫工作,最好把猫咪隔离,避免感染到其他猫。
4、散养状态下的猫咪,由于会捕食老鼠和鸟类,极易感染寄生虫,更要重视驱虫工作。
5、对怀孕的母猫要做好驱虫工作,防止把寄生虫感染给幼猫。
铲屎官们可能会有疑惑,体内驱虫可以理解,但是猫咪养在室内很讲卫生,身上没有跳蚤,为什么还要进行体外驱虫?
首先,虫卵很难用肉眼看见,我们并不能判断猫咪身上到底有没有潜在的危险。其次,体内寄生虫的虫卵很容易粘在体外,并且某些寄生虫卵在外界能存活几个月以上,比如球虫和梨形虫,极易造成猫咪反复感染。因此,体外驱虫仍然需要重视,具体可以视情况来定,6个月龄以上的猫咪,可以3个月进行一次体外驱虫。
1、症状较轻的猫咪,需要口服驱虫药1周左右,间隔半个月后再服用一次,随后再间隔1个月驱虫一次。
2、如果猫咪的情况比较严重,有脱水或贫血,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输液或输液,并补充营养。
了解这些知识后,希望铲屎官们不要在发现寄生虫后才开始给猫咪驱虫,那样不仅猫咪会受罪,人也会心慌慌。当然,也不要责怪猫咪,毕竟它们只是动物而已,生病不是它们所能控制的。相反,主人是拥有最高智慧的人类,既然养了它,就有责任把它照顾好。
养宠物本身就是需要耗费铲屎官的精力和时间的,用心照顾它们,才能保证它们健康成长。当然,宠物也会给主人带来陪伴和欢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