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断奶阶段饲养技术,都有哪些呢?
养猪生产中,一般将断奶至70日龄的仔猪称为断奶仔猪。断奶是仔猪一生中生活条件的第二次大转变,由此造成的应激也较大,应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食物的改变。由吃温热的液体母乳为主改为吃固体的生干饲料,既影响了适口性,又增加了消化道的负担。二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独立的生活,由产仔舍转出,并伴随着重新分群。三是体内消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变化。原本不足的消化酶,此时活性又有所降低,原本不足的盐酸更加不足,原本免疫系统不健全,此时又失去了母乳中的抗体,免疫力有所降低。
以上因素影响了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发病、死亡,因此生产中应选择好断奶时间和断奶方法,减少和消除疾病的侵袭,促进仔猪健康发育。
一、仔猪断奶时间的选择
仔猪的断奶时间不可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母猪的生理特点、仔猪的生理特点、各猪场的饲养管理条件而定。从提高母猪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仔猪的断奶时间越早,母猪的利用效率越高,但一般母猪产后子宫复原大约需20天,在子宫未完全复原时配种,受胎率低,胚胎发育受阻,死亡增加。从仔猪的生理特点考虑,当仔猪体重达8kg以上或4周龄时,仔猪已利用了母猪大部分乳汁,自身的免疫能力也逐步增强,已经具备了通过饲料获得营养的能力。从饲养管理角度考虑,仔猪的断奶时间越早,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越高,断奶时间越晚,对断奶应激的抵抗力就越强,4 周龄时仔猪基本具备抵抗断奶应激的能力。因此目前生产中多在仔猪4周龄时断奶。
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1.饲料和饲喂制度的过渡
(1)饲料的过渡。仔猪在断奶后的2周内保持原饲料不变,仍喂哺乳期饲料,2周后再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饲料,使仔猪有个适应过程。断奶仔猪饲料组成应基本与哺乳期一致,只是调整饲料营养水平,以免突然改变饲料降低仔猪食欲,引起胃肠不适和消化机能紊乱。
(2)饲喂方法的过渡。仔猪断奶后由吃饲料加母乳改变为完全吃饲料的生活,胃肠往往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断奶后3~5天要适当控制仔猪采食量,一般让其吃到8成饱。5天后逐渐增加饲喂量,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如果加料太多、太快,仔猪往往因过食而造成腹泻,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2.环境过渡
仔猪断奶后头几天很不安定,经常嘶叫寻找母猪。为了减轻断奶后的这种应激,要求在断奶时将母猪赶走,仔猪留在原圈中饲养一段时间,待仔猪适应断奶的刺激后再将其转入断奶仔猪舍,也就是采用赶母留仔的方式。同时,转群时原窝仔猪不分群,将其作为一群直接转入断奶仔猪舍,但如果一窝仔猪过多或过少时,则需重新分群。
3.仔猪的调教
仔猪断奶转群后,即训练其养成定点排便习惯。仔猪的排便多发生在早晨醒来、饲喂前后、临睡之前这几段时间,因此在这几段时间里都要将仔猪驱赶到圈舍内的排粪区排便,人为地看管一段时间,待排便完毕再行放走。同时,在排粪区留一部分粪便,让仔猪顺着粪尿气味来确认排粪区,这样很快地就可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猪定点排便,既可保持圈舍卫生,减轻污染,有利于仔猪健康,又可减轻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
4.预防仔猪咬尾
仔猪断奶后,常常发生咬尾现象,不仅影响猪的休息,严重的可能造成猪只的伤亡。
(1)仔猪咬尾的原因。
① 管理措施不得当。饲养密度过大,接触过于频繁,趴卧时踩伤尾巴;舍内湿度大,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空气中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含量过高,光照过强,组群应激,睡眠和采食时间较短,活动时间较长,环境单调等因素均易诱发仔猪咬尾。
② 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中营养元素不平衡或饲料中原料质量差也是导致咬尾的重要原因,如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一种或几种缺乏,特别是缺乏食盐,易导致仔猪异嗜癖,喜欢啃咬粪便等有咸味的东西,仔猪的尾部常常粘有粪尿而带咸味,易诱发仔猪咬尾。
③ 感染寄生虫。仔猪感染寄生虫(特别是疥癣)时,会导致尾部奇痒,故仔猪不断摩擦而导致尾部出血,血液带有咸味和腥味,仔猪喜欢啃食而引发咬尾。
(2)仔猪咬尾的防治措施。
①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定期清扫消毒猪舍,保持舍内适宜温度,加强通风减少有害气体,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减少应激,使仔猪生活舒适;饲喂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特别注意微量元素、维生素、食盐要充足,并保证饲料品质。
② 合理组群。按品种、年龄、体重大小合理组群,最好采用一窝一圈的饲养方式以防止组群后的争斗,如果不同来源的猪组群转入同一圈并争斗激烈时,可在整圈猪身上喷洒来苏尔等有气味的气体,以减缓争斗。
③ 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既可以预防咬尾,又能促进仔猪生长。
④ 设置玩具。仔猪舍内悬挂铁链或放置石块等,满足仔猪好玩的习性。
⑤ 早期断尾是解决仔猪咬尾的重要途径。在仔猪出生后1~3天内进行断尾,仅保留尾巴的1/3即可。
⑥ 发现咬尾时应及时处理。按照消炎、止痛、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将被咬伤的猪隔离出来,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IU、安痛定5mL、止血敏2mL,外涂2%碘酊或红霉素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