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得知晴雯死后,为何一点反应都没有?

 我来答
漫读经典
2021-12-21 · 读经典,阅人生百态,明世事沧桑
个人认证用户
漫读经典
采纳数:4 获赞数:45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晴雯被撵出去后,没几天就死了,而且死状凄惨:“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因此,宝玉“一心凄楚”。

但是,作为宝玉知己的黛玉,自诩与宝玉心意相通,听闻晴雯去世的消息,不但毫无悲意,反而在宝玉祭奠晴雯时,“满面含笑”地从花影中走出来。

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孔圣人曾经说过:“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在孔子看来,世上有三件事是他看不过去的,第一是作为领导或上层人物,对下面的人不够宽厚;第二是在礼仪规范上只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内心没有诚敬;第三则是面临丧葬等沉痛事件之时,没有哀伤。

黛玉在宝玉祭奠晴雯时“满面含笑”,就属于“临丧不哀”。

从常理上讲,同为花季少女,哪怕平常没多少交集,也难免感伤,何况黛玉本就是多愁绪善感之人。那么,黛玉为何对晴雯之死毫无触动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前世的绛珠,还是当世的黛玉,她都是个自私凉薄之人。这也正是作者给她的人设: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哪怕是生死。

绛珠还泪:她考虑的只是“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不去相对方是否需要她的眼泪。

绛珠还泪报恩的故事,初听起来觉得很唯美,深究之下不难发现,这是绛珠自私的表现。

在绛珠看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他有水我无水,我要怎么报恩呢?我没有水但有眼泪,再怎么说,眼泪总比水珍贵吧?所以,我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总能把恩报完了吧?

有理有据有逻辑,但这完全是站在她本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神瑛的角度:啥?你要把你一生的眼泪还给我?我要你的眼泪干嘛?你的眼泪对我有什么用?如果你真的要这么做,反而会让我背上沉重的负担:天哪,就因为当初我无意中浇的那些水,我就剥夺了你一生的眼泪,岂不罪过?

绛珠可不管这些,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反正无论你同不同意,我都要给。因为,只有快速把眼泪还完了,我才把让“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彻底去除,从此轻松自在地做神仙。

这就是绛珠的自私:她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带着这种自私,她化身为林黛玉,成为一个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凉薄之人。

黛玉可以笑着随口说出“等我的紫鹃死了”,但说到她自己时,却“忡然变色。

有人为黛玉狡辩,宝玉祭奠晴雯,本来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因为他祭的不是亡灵,而是花神。所以,黛玉“满面含笑”,毫无悲戚之感,也是对宝玉喜悦心情的应和。

这样来理解也没错,如果在心里接受了晴雯不是去世而是升仙,当然应该喜悦和祝贺。但是,在接下来宝玉与黛玉讨论祭文时,黛玉的态度变化,充分暴露了她只在乎自己的生死。

经常有人说黛玉待紫鹃情同姐妹,这实在对紫鹃太不公平。因为,从来只有紫鹃对黛玉的照顾和付出,从未见过黛玉对紫鹃有过关怀。可以说,紫鹃待黛玉情同姐妹,但在黛玉心里,紫鹃啥都不是。所以,她才会随口说出“等我的紫鹃死了”这样冷漠无情的话。

这话连宝玉都听不下去,马上提醒她:“这是何苦,又咒她。

对啊,你们在这里风花雪月谈论诗词,人家正在潇湘馆忙碌呢,莫名其妙就被你咒死了。

这种话能随口说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内心越是在乎的人,越是感情深厚的人,越不愿意把他们和“死”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能随口把某个人和“死”关联起来,只能说明我们对这个人毫无情感,而且对“死”没有敬畏,所以能随意拿来说笑。

当然,如果是一个完全看淡生死的人,像庄子那样认为生死都只是不同的表现形态,那么这样来不带感情地谈论“死”也就无可厚非。

但是,从接下来黛玉的表现来说,她并非如此。

当宝玉把祭文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宝玉的心思全在词句上,为了“妥当”冲出而出的这十六个字,却无意中成了对黛玉的诅咒,所以黛玉“忡然变色”。

”的意思是“忧”,常见的词组是“忧心忡忡”。黛玉听到宝玉的这句词,突然忧心忡忡变了脸色,说明她非常在乎这种诅咒,说白了就是怕死,不希望自己和“死”连在一起。

不愿意自己和“死”连在一起,却能随口把别人和“死”连在一起,这就是自私的表现,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对紫鹃尚且如此,何况是与她没多少交集的晴雯呢?

所以,她在晴雯的祭礼上“满面含笑”就可以理解了。在她心里,晴雯之死与她无关,她毫不关心,相比之下,她更关心宝玉念出来的祭文:“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别人的生死一点都不重要,在她心里,风花雪月诗词歌赋重要得多。

还有比这更自私更凉薄的吗?

这就是从绛珠到黛玉一以贯之的显著特征:自我、自私、凉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醉晚清风拂杨柳不会走
2021-12-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林黛玉之所以在得知晴雯死了之后没有什么反应,是因为亲疏有别。林黛玉一生中流过很多眼泪,除了五(六)岁之前为家人(贾敏)之死而流,余下的时光中,她的眼泪就只为贾宝玉而流了。林黛玉是谁?绛珠仙草化身啊!她为什么会来到人间?报答贾宝玉的甘露之恩啊!怎样报答甘露之恩,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啊!

《红楼梦》

晴雯是宝玉身边的丫鬟,就算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也没道理黛玉替别人的丫鬟痛哭的道理。虽然说在晴雯和袭人、宝玉同时吵架的时候,晴雯一看到黛玉进来了,马上就信任地退出去让黛玉掌控现场,相当的尊敬黛玉。因为宝玉这个媒介,平时黛玉和晴雯的交往也略有特别,接触来往也是有的,情分到底有多少却还是值得商榷。

何况宝玉已经在那没头没脑地哭,他跟晴雯还是有情分在的,黛玉也一起哭的话,实在有点夸张。黛玉更忙着去制止宝玉做过多的事情,免得引来更多的风言风语。晴雯死了也就算了,宝玉还要去亲自埋她,会让人觉得宝玉真的是一个“多情的人”,让人不得不联想两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关系。这些是很容易落人口实的,对宝玉的评价多少会有影响。黛玉平时就非常有分寸感,这个时候更知道要做什么更适合。

林黛玉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的形式,如果晴雯去世后,所有人都视若无睹,还像往常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林黛玉作为跟晴雯私交甚厚之人,她必定触景伤情,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消逝,可这个世界貌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她如何能不替晴雯伤心呢。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晴雯之死,并非一团死水,而是激起了一定的浪花,这个浪花就是贾宝玉。

晴雯并非像那些落花一样无人牵挂,有一个痴心的贾宝玉对她心心念念,乃至于月夜之下,备晴雯素日所喜之物四样,亲捧到芙蓉花前,洒泪祭奠,作长文以表心迹,在黛玉看来,晴雯之死,能得到贾宝玉这么一个知己牵挂,已然值了,死又有何遗憾?这也折射出林黛玉自己的人生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只要有知心人牵挂,吾命值矣!

对于晴雯的死,贾母都不能够对王夫人说些什么,她向王夫人抱怨,晴雯其实挺好的,可是王夫人大权在握,贾母拿她都无可奈何,黛玉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要是她再对晴雯公开的表态,那不就是明摆着反抗王夫人吗?黛玉这样聪明,自然不会这样做。她可以在私底下纪念晴雯,同样也表达了哀思,没有表要表现的那样明显,这样做及没有好处,反倒还可以能给自己招来祸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靠又顺当灬爱侣g
2021-03-04 ·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凡读《红楼梦》者,必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八字真言,简而言之: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分身。其中林黛玉和晴雯的关系算是不错的,第79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彼时晴雯去世,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林黛玉刚好经过,于是两人就诔文内容进行讨论,期间贾宝玉有这么一番话:

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你诔她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她甚厚,故今宁可弃此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第79回

宝玉口中一句“你素日待她甚厚”,可谓点出了晴雯和林黛玉素日的交情。

细细思之,晴雯天真率性,虽有待下暴戾之弊,但终究是率性而为,非城府深沉之女子,而在人人勾心斗角的荣国府,能保持这份初心和正直的丫环,真可谓少之又少,黛玉喜晴雯之纯净无邪,亦如宝钗欣赏袭人之低调稳重,诸君心照,笔者不消赘述。

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既然“晴为黛影”,两人交情不错,为何晴雯去世之后,林黛玉却一点悲伤的情绪都没有,反而笑嘻嘻地跟贾宝玉讨论《芙蓉女儿诔》的遣词造句。

要知道林黛玉可是看着落英缤纷,都会心生伤感的女子,为何她对落花都抱有这样的同情之心,却对晴雯之死的悲剧,没有动一点儿恻隐之心呢?

撰写此文之前,笔者也曾看过其他论者的分析,发现有很多论者认为:林黛玉、晴雯两人,一个是主子,一个是仆人,封建等级制度异常森严,尤其在荣国府这样的豪门公府,丫环不过是“劳动工具”一般的存在,就好比小猫小狗,身为主子阶层的林黛玉,为何要对晴雯之死有所反应呢?

此论看似立足时代视角引喻失义,实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观点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是可以的,但不适合用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因为他们的最大特征就是“重情不重理”,以“理”来分析黛玉,真乃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分析林黛玉的表现,必须站在“情”的角度,才能一窥真相。

诚然,根据《红楼梦》书中的记载,面对晴雯之死,林黛玉并未有明显的悲伤情绪,甚至笑着和贾宝玉讨论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的措辞,这似乎不符合林黛玉一向的多情敏感,在诸多读者看来,林黛玉至少应该触景伤情,感伤一番,这才显得正常,是否曹公笔法有误呢?非也,我们先来说说林黛玉为何会对落花心生感触,流泪伤怀?

这是因为林黛玉很心疼这些落花的命运——无人收拾,零落成泥碾作尘,无端端被人践踏。所以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看着落花掉在地上,就想着将花全部抛到水中,以免被人践踏,但林黛玉却不同意这种做法: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23回

林黛玉是个很感性的人,她本身父母双亡,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大悲,故而对整个人类的悲欢离合有着别样的理解,看着树上的花儿掉落,她格外感伤——这些花儿就像我一样,无依无靠,落在地上,有谁管它们呢?只能任凭它们被人践踏,融入污浊的烂泥中。

所以她以最高的规格对待这些落花——用粉色的手绢将落花包起来,自己专门做了一个花冢,将这些落花葬在里面,日久随土化了,倒也干净,这也是黛玉《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由来。我们以这种感性思维再来看待林黛玉对晴雯之死的反应,很多疑问便会迎刃而解。

林黛玉对晴雯的死,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伤心,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晴雯并不孤单,至少有贾宝玉心心念念牵挂着她,甚至专门长篇大论专门作了《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

林黛玉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的形式,如果晴雯去世后,所有人都视若无睹,还像往常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林黛玉作为跟晴雯私交甚厚之人,她必定触景伤情,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消逝,可这个世界貌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她如何能不替晴雯伤心呢。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晴雯之死,并非一团死水,而是激起了一定的浪花,这个浪花就是贾宝玉。

晴雯并非像那些落花一样无人牵挂,有一个痴心的贾宝玉对她心心念念,乃至于月夜之下,备晴雯素日所喜之物四样,亲捧到芙蓉花前,洒泪祭奠,作长文以表心迹,在黛玉看来,晴雯之死,能得到贾宝玉这么一个知己牵挂,已然值了,死又有何遗憾?这也折射出林黛玉自己的人生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只要有知心人牵挂,吾命值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君王的孤独
2021-03-05 · TA获得超过52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4万
展开全部
晴雯死了,黛玉没什么悲痛的情感,这很正常,实际上有点工作经验的人就会知道,当自己是个小员工的时候,上面有的大领导可能跟自己偶遇的时候谈笑风生,和蔼可亲,让你心里倍感温暖,可是当你因故被裁,生计出现问题的时候,大领导可能根本就记不得你了,因为你们没有什么直属关系,也没有什么感情,而且上位者主要着眼于更高层,根本不会在意你什么,林黛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贾宝玉外,谁都不在眼中,所以这种人也不为众人所容,在宝玉的婚事上大家一边倒,全站在宝钗的边上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琉森卿鸾
2021-03-06 · 小懒&WTBH,一起来讨论文学吧
琉森卿鸾
采纳数:1 获赞数:6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我个人认为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亲疏有别,林黛玉与晴雯关系并不亲近对方死活又她何干;第二个,书中早有言明,林黛玉的眼泪只为贾宝玉而流;晴为黛影,曹公又岂会让正主为“影子”难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