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壁之战与曹操败走华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与袁绍残部。第二年,荆州牧刘表因病突然去世,被其所庇护的刘备失去依靠,且荆州陷入刘琦与刘琮的争权中,荆州顿时大乱。汉中张鲁痴迷道术,西蜀刘璋正不断打压反对政治势力。这一年,曹操受献帝刘协拜相封侯,是汉朝最后一位丞相。
荆州由于蔡氏的搅局,刘琮击败刘琦,正式担任荆州牧。曹操经过上半年的厉兵秣马,率军南征,到达新野地界时刘琮望风而降。刘备也在曹操的猛攻之下仓惶逃走,后经过诸葛亮与鲁肃的努力,孙刘两家正式结盟。
曹操利用荆州蔡氏的势力,在江北大力兴练水军。孙权将兵权全权托付于周瑜,经过多次挑选后,周瑜选择在夏口屯兵。在《赤壁之战考辨》中:曹操号称“八十万”,是虚张声势,他南下率三十万众,并荆州兵约十万,总计四十万。但曹操驻防新得荆州,分散了兵势,用在赤壁之战的第一线兵力只有一半。刘备有二万人驻夏口,孙权有十万之众屯柴桑。联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刘、关、张率二千人助阵,共三万二千。
曹操自挥师南征以来,士兵俱劳,而孙刘方面恰好是以逸待劳,且曹操“以疲病之卒(自身所携军队)御狐疑之众(收编的荆州军)”,虽说有数十万战力,却存在着士气的大问题,所以周瑜才发出“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的感叹,
以前曾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特别入迷,就找了很多资料想要一睹这场被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战斗,也好奇孙刘临时组成的军队是如何打败曹军来史这场战争青史留名,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但是除了《三国演义》外,都没有对这件事情太多的描述,没有对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孔明和公瑾斗智斗勇的经历。
那么说到底,赤壁之战并无太多亮点,其战役能出名全靠罗贯中衬托,而以少胜多这四个字也是非常玄妙的。为何?因为此战曹操必败,孙刘必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3年,208年)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刘)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当年的12月,大战爆发,曹操南征时,荆州方面不战而降更多的是荆州高层统治集团的决定,而荆襄士族却并未统一态度,且刘备一直在反抗,所以曹操只得到了荆州高层的认可,在人心方面却未有足够的时间去笼络。
在我们的印象中,孙权以少年而御江东,把周瑜、张昭等一班叔伯辈的文臣武将整的服服帖帖,而刘备以其仁义和武力而立足于世,实际这一点相反。后世的裴松之就当时情况得出结论: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当然以现在来看,裴松之离赤壁之战有两百多年,说出这番话不免带着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是在曹操南征以前,谋士贾诩就曾向曹操进言:“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 服矣。”曹操不听,结果“军遂无利”。这一幕与十年前田丰进谏袁绍屯兵养民以败曹操,而袁绍不听,毅然攻打曹操,乃至在官渡之战被打掉基本盘的那一幕十分相似。
而曹操也是在一统北方的成就下,其内心变得膨胀起来。被赞“有谋略”的程昱就曾经提醒过曹操:“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在曹操的计划里,是打算先伐刘备,再伐孙权,他自己也清楚关张二人的武力,所以选择更稳定的计策,但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威逼下,刘备竟与孙权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抗拒自己一统天下的力量。
那么在这里先说下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其具体战斗过程,书中记载不详。在《后汉书·孝献帝纪》中,对赤壁之战描写言简意赅: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在《三国志》里,从魏蜀吴三方角度来看,此次战役也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刘备)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曰:“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在这里有两点很奇怪:曹操的水军真是传说中的铁锁连舟?当天诸葛亮真的借到了东风来烧掉曹军的战船?
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记载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后“(曹)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疲,死者大半”。要知道在曹操南征孙权以前,他是没有水军的,在北方更多是在平原和山地作战,所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步兵和骑兵。直到刘琮投降,曹操才利用之前的水军将领蔡瑁训练了一支水军。
水军的武器是什么?是船。
曹操究竟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导致他要烧掉所有战船来阻挡联军的攻击?要知道他只需要上岸,孙刘联军是绝对不敢追杀的。战争爆发地点位于江汉平原一地,只要周瑜敢派人上岸,曹操从青州带来的骑兵绝对会教孙、刘做人。但是曹操似乎不是诱敌深入,而是真的打不过联军,居然自己烧掉了自己的船只,从而挡住联军进攻的步伐,为自己创造逃生的时间。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提到过: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说曹军在与联军开战前就已有传染病肆虐,所以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在赤壁之战败退后不得不烧掉战船来阻挡联军进攻步伐。这一点在现代学者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论文中也有提到,我就不节选了,这个名字说明一切。但是疑问点还有,如果说爆发吸血虫病,那么联军方面应该也躲不过,又怎么会出现以少胜多的这个情况。退一步来讲,联军方面因为长期在江边,所以对此疾有所免疫,可曹军的水军大部分是由荆州水军改编的,战争爆发地点处于荆州与扬州接壤的地方,不可能联军能免疫而曹军无法免疫。所以其疾病应为曹军自北方所带来,或是北方士兵无法习惯长江地区冬季的水土不服症状。
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但也有具体的来源,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中就有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在这里,黄盖确实是诈降,也说了要烧掉曹操的战船,但结果是烧掉了岸上的军营……
那么让我们来采访下当事人曹操,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里,曹操给孙权的信中写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然曹操可能会带着不服的心态来写这封信,但他却不会在写给敌人的信里还说谎,而这一点也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相符合。在《乐府诗集》里恰好有一篇对于此战的描写: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於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在《辩亡论》里写到: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这两份后世的随笔资料里丝毫未提此战的经过,也不曾提“东风”的经过,更是对这把大火毫无记录。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因为自己是晋朝官员,而晋朝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必须把立场坚定在曹魏上,但自己的故乡又是西蜀,因此对蜀国也抱有思念,所以他写的史书里使用春秋笔法的地方不少。何为春秋笔法?他曾夸奖魏文帝曹丕的书法和文章写的极好,看似在夸奖曹丕的文学修养,实际在贬低曹丕作为一个帝王除了文学外什么都拿不出来。但是这些春秋笔法是有人能看懂的,这一千多年来,只有裴松之能读出这本书里的春秋笔法,所以“裴注”的史料价值极高。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裴松之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读到现在,赤壁之战的这把大火到底是谁放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非得说个一二三四出来,不如各打五十大板:曹操放了一把火,周瑜放了一把火。还有所谓的东风,遍览资料除了裴松之的一句“凯风自南”,都未记载这场大风,但是这东风又不是风刮来的,可能真是诸葛亮借的东风。
而对于这场大败,在各方面的史料中也未记载这场战役的影响。绝大多数资料中对于这场战役都是一笔带过,如(以下内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中从个人角度描写在这场战争中的经过):
(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谥号武帝,庙号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
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②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吴书·先主传》
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围曹仁於南郡。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②《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这场战役在《三国演义》中被神话过渡,当深探其竟,的确是一场无太多亮点的一次战斗。
同样,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报恩、义薄云天的性格,出现了“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可真相不可能真的有这么简单。
事实上,真相比这个还要简单,对于曹操败走华容道一事,只有一则资料,《山阳公载记》曰:(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赢:老弱。赢兵:战斗力低下或无战斗力的士兵。)
关羽压根没来过华容道,而这个地方是直到元朝才得到开发,而当时诸葛亮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曹操会从这走。
荆州由于蔡氏的搅局,刘琮击败刘琦,正式担任荆州牧。曹操经过上半年的厉兵秣马,率军南征,到达新野地界时刘琮望风而降。刘备也在曹操的猛攻之下仓惶逃走,后经过诸葛亮与鲁肃的努力,孙刘两家正式结盟。
曹操利用荆州蔡氏的势力,在江北大力兴练水军。孙权将兵权全权托付于周瑜,经过多次挑选后,周瑜选择在夏口屯兵。在《赤壁之战考辨》中:曹操号称“八十万”,是虚张声势,他南下率三十万众,并荆州兵约十万,总计四十万。但曹操驻防新得荆州,分散了兵势,用在赤壁之战的第一线兵力只有一半。刘备有二万人驻夏口,孙权有十万之众屯柴桑。联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刘、关、张率二千人助阵,共三万二千。
曹操自挥师南征以来,士兵俱劳,而孙刘方面恰好是以逸待劳,且曹操“以疲病之卒(自身所携军队)御狐疑之众(收编的荆州军)”,虽说有数十万战力,却存在着士气的大问题,所以周瑜才发出“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的感叹,
以前曾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特别入迷,就找了很多资料想要一睹这场被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战斗,也好奇孙刘临时组成的军队是如何打败曹军来史这场战争青史留名,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但是除了《三国演义》外,都没有对这件事情太多的描述,没有对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孔明和公瑾斗智斗勇的经历。
那么说到底,赤壁之战并无太多亮点,其战役能出名全靠罗贯中衬托,而以少胜多这四个字也是非常玄妙的。为何?因为此战曹操必败,孙刘必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3年,208年)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刘)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当年的12月,大战爆发,曹操南征时,荆州方面不战而降更多的是荆州高层统治集团的决定,而荆襄士族却并未统一态度,且刘备一直在反抗,所以曹操只得到了荆州高层的认可,在人心方面却未有足够的时间去笼络。
在我们的印象中,孙权以少年而御江东,把周瑜、张昭等一班叔伯辈的文臣武将整的服服帖帖,而刘备以其仁义和武力而立足于世,实际这一点相反。后世的裴松之就当时情况得出结论: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当然以现在来看,裴松之离赤壁之战有两百多年,说出这番话不免带着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是在曹操南征以前,谋士贾诩就曾向曹操进言:“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 服矣。”曹操不听,结果“军遂无利”。这一幕与十年前田丰进谏袁绍屯兵养民以败曹操,而袁绍不听,毅然攻打曹操,乃至在官渡之战被打掉基本盘的那一幕十分相似。
而曹操也是在一统北方的成就下,其内心变得膨胀起来。被赞“有谋略”的程昱就曾经提醒过曹操:“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在曹操的计划里,是打算先伐刘备,再伐孙权,他自己也清楚关张二人的武力,所以选择更稳定的计策,但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威逼下,刘备竟与孙权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抗拒自己一统天下的力量。
那么在这里先说下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其具体战斗过程,书中记载不详。在《后汉书·孝献帝纪》中,对赤壁之战描写言简意赅: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在《三国志》里,从魏蜀吴三方角度来看,此次战役也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刘备)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曰:“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在这里有两点很奇怪:曹操的水军真是传说中的铁锁连舟?当天诸葛亮真的借到了东风来烧掉曹军的战船?
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记载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后“(曹)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疲,死者大半”。要知道在曹操南征孙权以前,他是没有水军的,在北方更多是在平原和山地作战,所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步兵和骑兵。直到刘琮投降,曹操才利用之前的水军将领蔡瑁训练了一支水军。
水军的武器是什么?是船。
曹操究竟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导致他要烧掉所有战船来阻挡联军的攻击?要知道他只需要上岸,孙刘联军是绝对不敢追杀的。战争爆发地点位于江汉平原一地,只要周瑜敢派人上岸,曹操从青州带来的骑兵绝对会教孙、刘做人。但是曹操似乎不是诱敌深入,而是真的打不过联军,居然自己烧掉了自己的船只,从而挡住联军进攻的步伐,为自己创造逃生的时间。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提到过: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说曹军在与联军开战前就已有传染病肆虐,所以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在赤壁之战败退后不得不烧掉战船来阻挡联军进攻步伐。这一点在现代学者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论文中也有提到,我就不节选了,这个名字说明一切。但是疑问点还有,如果说爆发吸血虫病,那么联军方面应该也躲不过,又怎么会出现以少胜多的这个情况。退一步来讲,联军方面因为长期在江边,所以对此疾有所免疫,可曹军的水军大部分是由荆州水军改编的,战争爆发地点处于荆州与扬州接壤的地方,不可能联军能免疫而曹军无法免疫。所以其疾病应为曹军自北方所带来,或是北方士兵无法习惯长江地区冬季的水土不服症状。
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但也有具体的来源,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中就有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在这里,黄盖确实是诈降,也说了要烧掉曹操的战船,但结果是烧掉了岸上的军营……
那么让我们来采访下当事人曹操,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里,曹操给孙权的信中写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然曹操可能会带着不服的心态来写这封信,但他却不会在写给敌人的信里还说谎,而这一点也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相符合。在《乐府诗集》里恰好有一篇对于此战的描写: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於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在《辩亡论》里写到: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这两份后世的随笔资料里丝毫未提此战的经过,也不曾提“东风”的经过,更是对这把大火毫无记录。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因为自己是晋朝官员,而晋朝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必须把立场坚定在曹魏上,但自己的故乡又是西蜀,因此对蜀国也抱有思念,所以他写的史书里使用春秋笔法的地方不少。何为春秋笔法?他曾夸奖魏文帝曹丕的书法和文章写的极好,看似在夸奖曹丕的文学修养,实际在贬低曹丕作为一个帝王除了文学外什么都拿不出来。但是这些春秋笔法是有人能看懂的,这一千多年来,只有裴松之能读出这本书里的春秋笔法,所以“裴注”的史料价值极高。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裴松之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读到现在,赤壁之战的这把大火到底是谁放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非得说个一二三四出来,不如各打五十大板:曹操放了一把火,周瑜放了一把火。还有所谓的东风,遍览资料除了裴松之的一句“凯风自南”,都未记载这场大风,但是这东风又不是风刮来的,可能真是诸葛亮借的东风。
而对于这场大败,在各方面的史料中也未记载这场战役的影响。绝大多数资料中对于这场战役都是一笔带过,如(以下内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中从个人角度描写在这场战争中的经过):
(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谥号武帝,庙号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
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②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吴书·先主传》
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围曹仁於南郡。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②《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这场战役在《三国演义》中被神话过渡,当深探其竟,的确是一场无太多亮点的一次战斗。
同样,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报恩、义薄云天的性格,出现了“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可真相不可能真的有这么简单。
事实上,真相比这个还要简单,对于曹操败走华容道一事,只有一则资料,《山阳公载记》曰:(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赢:老弱。赢兵:战斗力低下或无战斗力的士兵。)
关羽压根没来过华容道,而这个地方是直到元朝才得到开发,而当时诸葛亮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曹操会从这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