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是怎么解决饥荒问题的? 50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展开全部
不是很清楚,不过思路应该在开源节流上,首先节约现有的粮食,然后组织人员去开耕劳作,比如种些生长快又容易饱腹的土豆番薯好先保证大家的基本生活,以工时换粮物在还要下乡那年代有体现,然后重点保护好耕地,发展农业科技,兴建水利工程,暂且控制人口,居安思危地提前储粮,实在没办法也可以选择迁移,一切都要合理分配,保证和平,再者也还可以向外求援求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吃的粮食,每日有定量,不是随便吃的,吃不饱但每天都有吃的,就是限量供应,特别紧缺的东西要凭票购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国家提出: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救济的方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