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我们还要不要读书?
展开全部
毕业之后,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读书?
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答案是肯定的。
但为什么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发问,因为要做到,终究太难,尤其毕业之后,很多人忙于工作,用于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或者因功利思想作祟,认为读书无用。
那么读书真的没用吗?当然不是。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之前的上司,我一直尊称他为孙老师,曾是凤凰旅游频道的主编,一位资深媒体人和策划人,也是我们公司读书多得出了名的人,看问题基本一针见血,很有思想见地,深受全公司上下敬重。
他一年要读六七十本书,这还是在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去年一年他出差去了将近中国的30个城市,简直就是个空中飞人,但一年下来,他还是读了67本书,在常人看来,这已经非常多了,但他却说,那是他读书最少的一年。
他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作为一个思想价值的输出者,不多看书怎么行。
有一次和他一起出差的时候,谈及读书,他说,“爱读书的人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慧萍你要是一年能做到读60本书,你一定会有质的改变。”从此,我记下了这句话。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经常阅读,所以作文还不错,还能时常被老师拿起来当着全班的面当范文读,但长大后,尤其是工作后的这两年,读书真的是太少了,即使读也只是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来,读的多半都是一些轻松易读的小说文史之类的书籍,相比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算是读书人。
可以说,他是真正引导我读书的人,为了督促我们读书,他甚至指定我们每个月必须读一本书,还要写一篇书评。与他一年读六七十本书,也就是说他平均一个月至少要读5-6本书相比,一个月一本书算是最低的要求了。
大量读书之外,孙老师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笔耕不缀,坚持著书立说,新作《中国旅游【515系列】访谈录》《中国旅游时代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也已经出版并开售。
“小荣的作品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肯挖掘前因后果的发展逻辑,善于讲故事,有观点、有情感、有自己的态度,这使得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专业性,又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可读性强。”
“ 学问有高低,但无先后,痴长一把年纪,并不意味着学问就高到哪里。作为一个江湖学者,我也不追求学术价值,只关心行业的发展和现实的推进。在一点上,小荣和我似乎有想通之处。”
这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首席专家魏小安和对孙老师及其作品的评价。
正是因为他每年远远超出常人的阅读量,他成了旅游业最年轻有才华的青年专家,读书赋予他思想、给予他真知灼见,他坚持读书的行为,以及深邃的思想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我为何开始坚持读书?
真正倒逼着我去读书和思考,还是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很好的思想输出之后。虽然毕业后的前两年,也一直在旅游业内摸爬滚打,但其实真正从事专门写作的经验并不多,顶多只能算是有一定的关联,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水平还停留在入门级。
但当我真正要研究一个行业,并开始写作,但由于缺乏实际经历,又没有一手资料,而读书又不够,视野狭窄,我既不能做到旁征博引,也没办法写出一些有思想光芒的语句,我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显然是无法支撑我完成一篇高质量、有思想价值的文章。
于是我开始大量看书,甚至专门给自己买了个Kindle,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都经常会掏出来看,可是越看书,我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当然也越来越发现读书的乐趣,真的就像在和一个比自己更智慧的人在交流一般,这种感觉非常愉悦。
但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甚至写作。以前我是只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有效地深入思考,也就更别提写作了。即使有时候内心有表达的欲望,但也都是懒于去记录和写作。
但当我真正领悟到了写作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整合自己的想法,并输出思想,而有价值的思想不仅能让自己更有成就感,还能启发和影响别人之后,我开始真正地重视起了写作的价值。
惭愧的是在进行专门的写作之前,我那为数不多的写作也只是单纯地由感而发,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逻辑思考,读书写作都只是在较为原始的阶段,自然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思想。
因为读书停留在浅层,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内化和迁移,因此反映到写作上就导致研究问题不够深入,也就谈不到点上,始终如隔靴搔痒一般。
用当下流行语来说,我可能只是在“假读书”和“假写作”。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思考方式和知识迁移。
关于如何读书?
为了让读书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我开始重视起思维训练和知识管理。
关于逻辑思维,我开始有意识地看思维训练方面的书,甚至逼迫自己去做逻辑训练题,这方面的书我比较推荐日本作者下地宽也的《逻辑思维,只需要五步》,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五种思维训练法,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逻辑思维法其实就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工具,个人认为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学文的同学的来说,多半属于感性大于理性,觉得自己逻辑思维不强的可以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学会根据事实进行合理推导,能帮助改善自己的表达、行为方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关于知识管理,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现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却总是记不住,看了之后啥也不记得,因此他们觉得读书没有用,甚至得出“读书无用论”。
其实不是读书没用,而是自己的读书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书本上的内容是知识,这是别人告诉我们的答案,而答案是授人以鱼,思考才是授人以渔。
单纯地吸收知识或许能让我们自我感觉知道了很多,但其实这些都是二手资料,必须还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加以思考,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技能,也就是能力,这其实已经实现了读书的第一个飞跃,一般能到这个阶段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训练到了一定的量,就会引起质变,即内化为才华,看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框架,基本上很快就能通过现象看出本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算是完成了读书的全部过程。
由此可见,才华区别于天才,天才只属于极少数人,属于人类基因突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却可以有才华,关键在读书、思考、以及大量的训练。
知识管理方面,我还是一个学习者,目前看的书也有限,故不作太多阐述,但最近关注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网上各路大咖都在鼎力推荐,成甲本人是专注于知识管理的,而这本书据说自出版之后反向非常好,很多人读罢此书后犹如醍醐灌顶,这么好的书当然不能错过,我已将此书作为下个月的必读书目。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读书有什么用呢?既没有让你变得漂亮,也没有让你变得有钱。确实,看起来读书确实并没有对我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近功近利的读书理念其实一直伴随着中国人。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学而优则仕”“ 十年寒窗锥刺股,一朝高中列朝堂”,中国人读书一直伴随着对金钱、美女以及名利的追逐。
但如今我们一直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和不可替代性。
读书是我认为改变自己的最低成本,而又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学习不应止步于校园,读书应当成为一种习惯,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胖有一次在谈及学习的时候,曾举过一个例子,同样是旅行,有一个人知识比较好,看见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另外一个人没知识,只能说:“我靠,真好看。”
显然第一个人在旅行当中获得的价值更大,现在人都追求体验感,而喜欢读书,文化底蕴好的人,显然能获得的体验也就更好,对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深。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所以,毕业后,还是请不要停止读书哦。
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答案是肯定的。
但为什么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发问,因为要做到,终究太难,尤其毕业之后,很多人忙于工作,用于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或者因功利思想作祟,认为读书无用。
那么读书真的没用吗?当然不是。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之前的上司,我一直尊称他为孙老师,曾是凤凰旅游频道的主编,一位资深媒体人和策划人,也是我们公司读书多得出了名的人,看问题基本一针见血,很有思想见地,深受全公司上下敬重。
他一年要读六七十本书,这还是在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去年一年他出差去了将近中国的30个城市,简直就是个空中飞人,但一年下来,他还是读了67本书,在常人看来,这已经非常多了,但他却说,那是他读书最少的一年。
他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作为一个思想价值的输出者,不多看书怎么行。
有一次和他一起出差的时候,谈及读书,他说,“爱读书的人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慧萍你要是一年能做到读60本书,你一定会有质的改变。”从此,我记下了这句话。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经常阅读,所以作文还不错,还能时常被老师拿起来当着全班的面当范文读,但长大后,尤其是工作后的这两年,读书真的是太少了,即使读也只是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来,读的多半都是一些轻松易读的小说文史之类的书籍,相比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算是读书人。
可以说,他是真正引导我读书的人,为了督促我们读书,他甚至指定我们每个月必须读一本书,还要写一篇书评。与他一年读六七十本书,也就是说他平均一个月至少要读5-6本书相比,一个月一本书算是最低的要求了。
大量读书之外,孙老师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笔耕不缀,坚持著书立说,新作《中国旅游【515系列】访谈录》《中国旅游时代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也已经出版并开售。
“小荣的作品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肯挖掘前因后果的发展逻辑,善于讲故事,有观点、有情感、有自己的态度,这使得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专业性,又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可读性强。”
“ 学问有高低,但无先后,痴长一把年纪,并不意味着学问就高到哪里。作为一个江湖学者,我也不追求学术价值,只关心行业的发展和现实的推进。在一点上,小荣和我似乎有想通之处。”
这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首席专家魏小安和对孙老师及其作品的评价。
正是因为他每年远远超出常人的阅读量,他成了旅游业最年轻有才华的青年专家,读书赋予他思想、给予他真知灼见,他坚持读书的行为,以及深邃的思想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我为何开始坚持读书?
真正倒逼着我去读书和思考,还是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很好的思想输出之后。虽然毕业后的前两年,也一直在旅游业内摸爬滚打,但其实真正从事专门写作的经验并不多,顶多只能算是有一定的关联,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水平还停留在入门级。
但当我真正要研究一个行业,并开始写作,但由于缺乏实际经历,又没有一手资料,而读书又不够,视野狭窄,我既不能做到旁征博引,也没办法写出一些有思想光芒的语句,我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显然是无法支撑我完成一篇高质量、有思想价值的文章。
于是我开始大量看书,甚至专门给自己买了个Kindle,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都经常会掏出来看,可是越看书,我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当然也越来越发现读书的乐趣,真的就像在和一个比自己更智慧的人在交流一般,这种感觉非常愉悦。
但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甚至写作。以前我是只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有效地深入思考,也就更别提写作了。即使有时候内心有表达的欲望,但也都是懒于去记录和写作。
但当我真正领悟到了写作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整合自己的想法,并输出思想,而有价值的思想不仅能让自己更有成就感,还能启发和影响别人之后,我开始真正地重视起了写作的价值。
惭愧的是在进行专门的写作之前,我那为数不多的写作也只是单纯地由感而发,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逻辑思考,读书写作都只是在较为原始的阶段,自然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思想。
因为读书停留在浅层,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内化和迁移,因此反映到写作上就导致研究问题不够深入,也就谈不到点上,始终如隔靴搔痒一般。
用当下流行语来说,我可能只是在“假读书”和“假写作”。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思考方式和知识迁移。
关于如何读书?
为了让读书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我开始重视起思维训练和知识管理。
关于逻辑思维,我开始有意识地看思维训练方面的书,甚至逼迫自己去做逻辑训练题,这方面的书我比较推荐日本作者下地宽也的《逻辑思维,只需要五步》,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五种思维训练法,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逻辑思维法其实就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工具,个人认为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学文的同学的来说,多半属于感性大于理性,觉得自己逻辑思维不强的可以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学会根据事实进行合理推导,能帮助改善自己的表达、行为方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关于知识管理,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现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却总是记不住,看了之后啥也不记得,因此他们觉得读书没有用,甚至得出“读书无用论”。
其实不是读书没用,而是自己的读书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书本上的内容是知识,这是别人告诉我们的答案,而答案是授人以鱼,思考才是授人以渔。
单纯地吸收知识或许能让我们自我感觉知道了很多,但其实这些都是二手资料,必须还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加以思考,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技能,也就是能力,这其实已经实现了读书的第一个飞跃,一般能到这个阶段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训练到了一定的量,就会引起质变,即内化为才华,看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框架,基本上很快就能通过现象看出本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算是完成了读书的全部过程。
由此可见,才华区别于天才,天才只属于极少数人,属于人类基因突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却可以有才华,关键在读书、思考、以及大量的训练。
知识管理方面,我还是一个学习者,目前看的书也有限,故不作太多阐述,但最近关注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网上各路大咖都在鼎力推荐,成甲本人是专注于知识管理的,而这本书据说自出版之后反向非常好,很多人读罢此书后犹如醍醐灌顶,这么好的书当然不能错过,我已将此书作为下个月的必读书目。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读书有什么用呢?既没有让你变得漂亮,也没有让你变得有钱。确实,看起来读书确实并没有对我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近功近利的读书理念其实一直伴随着中国人。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学而优则仕”“ 十年寒窗锥刺股,一朝高中列朝堂”,中国人读书一直伴随着对金钱、美女以及名利的追逐。
但如今我们一直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和不可替代性。
读书是我认为改变自己的最低成本,而又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学习不应止步于校园,读书应当成为一种习惯,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胖有一次在谈及学习的时候,曾举过一个例子,同样是旅行,有一个人知识比较好,看见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另外一个人没知识,只能说:“我靠,真好看。”
显然第一个人在旅行当中获得的价值更大,现在人都追求体验感,而喜欢读书,文化底蕴好的人,显然能获得的体验也就更好,对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深。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所以,毕业后,还是请不要停止读书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