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以怎样向孩子解释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许慧认为,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许慧建议: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 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 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对于小学生: 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 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