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兵败垓下,韩信便失去富饶的齐地,为何仍拥立汉王刘邦为帝呢?
被刘邦分封制为公输的韩信是令人忌讳的,尤其是分封制于齐后,这类避讳被刘邦、项羽等主要表现地酣畅淋漓;项羽的办法是笼络,但之后无法取得成功;这是为何?尤其是韩信在消灭赵国后,实力强劲,可以说自立为王最好的机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汉五年,刘邦于垓下之战战胜项羽,随后突然冒出在韩信的军内,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又收走了韩信手上富庶的齐地,就算刘邦这样对于韩信,韩信依然和别的诸侯国王一起劝进,认为汉王刘邦践皇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先,以韩信实力,并不能和刘邦对抗。
我们应该清晰一件事,那就是,刘邦夺韩信的军权和封地,是突然地,韩信没把握,就算韩信在兵权和封地被夺以后用心对抗刘邦,也已经晚了。刘邦往往可在韩信毫无戒备的情形下夺走韩信的军权,一方面是因为韩信对刘邦有着一种几近本能的信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韩信身旁的大将、谋士大多是刘邦的亲信,韩信想防刘邦也防不上。实际上,这并不是韩信第一次被夺军权,早就在韩信平定赵地时,刘邦就搞过这种突击手法,夺过一次韩信的军权,韩信会被同一块石头跌倒2次,那就说明韩信实力不足,不能和刘邦对抗,韩信并非项羽那般的莽汉,明知道不能跟刘邦对着干时,韩信绝对不会去跟刘邦对着干。
次之,韩信手里的齐地虽被夺,但刘邦也给了韩信楚地。
尽管刘邦夺走了韩信的齐军军权,也夺走了韩信手上富庶的齐地,但刘邦立马把楚地给韩信作为补偿,楚地并没有齐地富有,但比齐地面积小,更大面积楚地则意味着更多农用地,更多农用地就预估着更多的人口规模,更多的人口规模则意味着更多税款,更多税款则意味着更富裕的诸侯国日常生活,再加上到楚地为王,刘邦就再也不会把一堆亲信安插在韩信身旁,这就意味着更自由的灵魂诸侯国王生活.
于韩信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邦替他关掉一扇门的前提下,替他开启了二扇窗,其实这也是交换价值甚至更多性价比高。实际上,像这样的事儿,以前也产生过一次,那就是韩信在赵地被夺军权时,军权被夺,代表着上将的岗位没了,但刘邦却给了韩信一个国相的岗位,这就意味着升职了,并且韩信依然能以汉国相身份征募将兵,针对韩信来说,并没什么直接损失。
总得来说,刘邦尽管夺了韩信的将兵和封地,但刘邦也是给韩信别的东西给予赔偿,对韩信来说,相当于什么都没丧失,因此韩信依然想要拥立刘邦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