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喜欢攀比怎么办?
“三年级刚开学第一天,回来就嚷嚷同学的蜘蛛侠书包特别好看,非要我们们给他也买一个。”
“女儿马上14岁生日了,问她生日礼物想要什么,她说一部苹果手机,同学们都有,就她没有。我给买还是不买?”
孩子也会“攀比”吗?答案是肯定的;不甘落后、不满足现状的攀比是人之常情,孩子也不例外。从吃穿住用行,到兴趣特长学业成绩,孩子们都希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1.获得集体认同
很多攀比行为的背后,是为了获得一份集体的认同。在孩子的世界里,和别人不同,往往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意味着来自群体的压力,以及独自面对未知的孤独。为了消除这种压力,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些方式或许都不太恰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集体的认同,能让我们感觉到被接纳,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
因此,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背后,去弄清楚孩子的这些行为究竟是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2.父母行为的投射
“我儿子,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五!”
“别人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都会,我们孩子在亲戚面前说句话就要脸红,这可怎么办?”
“肯定要买最好的嘛,不然多没面子。”
有时候,不是孩子想“攀比”,而是父母输不起。
1.区分正性攀比与负性攀比
攀比也分正性和负性:
正性攀比:羡慕-亲近-学习-超越。
负性攀比:羡慕-嫉妒-憎恶-陷害。
当孩子在理性意识的支配下,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获得了自尊感和优越感,这是正性的攀比,是进步的催化剂;但如这样穿着贵贱、住房大小等负性的攀比,常常会导致孩子过分夸大需求,虚荣动机增强,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引导,把负性的攀比引导到正性攀比上。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比目标,而不是物质;比能力,而不是比家境
你现在想要的这些东西都是父母出钱买的,包括你们同学买的东西也都是他们父母买的,谁有最贵最好的东西,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最值得夸耀的,真正值得夸耀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实力证明自己强大的人。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如果你能在学习、才艺、体能这些方面加把劲,比他们都强的话,你才是最棒的。
2.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孩子想要新的贵的玩具、衣服是正常的欲望,但是只知道伸手就要,并不能帮助他们客观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
最常见也最容易操作的办法就是,父母可以每周或每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如果她想买超出常规的东西,就得自己攒钱买。这样既能让孩子对自已的欲望和攀比心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理财规划的能力,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3.培养孩子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能力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商量,除了攒零花钱,还可以通过参加家务劳动,或者其他需要付出劳动的事情,换取报酬。如果孩子能够积极参加劳动,他就可以更快地实现自己买东西的愿望。
4.帮助孩子建立理性认知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日常生活的必须支出已经很拮据,那么孩子可能无法在自己家通过劳动、攒零花钱获得报酬。如果孩子经常跟经济状况好的孩子比,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看到值的多元性,除了让孩子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才值得自豪,还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并不只是财富的多少、强弱,一个善良但不富有的人一样会被人尊重。而一个富有但冷漠的人,最终也只会招来嫉恨。
父母还可以花一些时间,帮助孩子发现他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比如他有很好的思考能力,他很有责任心,他的身体一直都很好,他有更多的朋友,他对人很真诚......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一定有闪光的地方。帮助孩子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也是让他建立高自尊的好方法,这个过程,也是帮助父母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