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温病脉症并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