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四

 我来答
黑科技1718
2022-07-10 · TA获得超过584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33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80.6万
展开全部
原文: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百言邪?其来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于隐而有真伪?言恶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

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一定要了解自然变化之理而心有见地的人?就是愚人也是同样有的。如果说还没有成见就己经存有是非,那就好比“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己经到了”。这种说法是把没有看成有。如果要把没有看成有,就是神明的大禹,尚且无法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言论并不像风的吹动,发言的人议论纷纷,只不过他们所说的却得不出个定准。这果真算是发了言呢?还是不曾发言呢?他们都自以为自己的发言不同于小鸟的叫声,到底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

“道”是怎样被隐蔽而有真伪的分别?言论是怎样被隐蔽而有是非的争辩?道如何出现而又不复存在呢?言论如何展现过而又不被承认呢?道是被小的成就隐蔽了,言论是被浮华之同隐蔽了。所以才有儒家墨家的是非争辩,他们各自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我来读《庄子》

浑沌天地,自有其日升月落,花开草谢的自然之道。等自然有了人类,就多了许多所谓道理。这些道理既然不是本来就有,只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来制定,那就是借来之道非本道,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成心”。

“成心之道”不是自然之道,却有来说道者自己的成见在里面。即“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因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立脚点不同,所以道也不同。

儒墨的是非之争,“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承认“其所非”而否定“其所是”,无非是拿对方的“不是”来证明自己的“所是”,既然天地无定则,则是非无定数,所谓“对”与“错”,不过是那时那事那境的所需而已。

观生活中,常有人为一是与非,争得面红耳赤,所论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成心”而已,我也如此。伶牙俐齿,以胜辩而洋洋自得,以小志而心满意足,实不可取。大智如愚,耳听众人之言,心辨八方之论,取可取之言论,明辨是非,心有所思而行,不以嘴舌之争为快意,方是我应该做的。

庄子说的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放下成心,观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这个世界,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