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提升专业素养的10本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知不觉,2018年的最后几张日历即将翻完,若是以前,当新的日历翻开一页,定是欢天喜地的迎接新年,多么纯粹美好。而现在,当日历要翻向新的一页,心里想的却是对过往岁月的念念不舍。
这一年读了50多本专业书籍,从来没有哪一年像这一年这样如此痴迷于专业的阅读,竟然一点都不感到枯燥,一点都不感到厌烦。
白落梅说,凡是美好的事物,皆进入了禅的境界,莫非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书籍,我也进入点点禅的境界?!
以前不懂于漪老师对语文的痴迷,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王君老师对文字的热爱,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肖培东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爱恋,现在也有点懂了。
凡事,当你喜欢她时,真的可以找到一千条理由。甚至,不要理由。
读书真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多读一本好书,就会产生多一点的影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以下,从读过的专业书籍中挑出十本,一来为自己的专业阅读留痕,二来为需要阅读的人儿作简单推荐。
自从读了潘先生的《不写作 枉为人》《语文:我写故我在》,就一直想读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无奈一直没有买到,直到一八年七月修正再版,以248元的价格果断下单。至今还记得书到手时的那份盎然兴致。但老实说,这本书读得不容易,不容易不仅在书的厚度(分为上下卷四册,共一百七十多万字),更在于内容的深度,有些地方一遍读过一片茫然,不得不来回逡巡。
潘先生把语文视为“人的确证”,即人的言语表现、创造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表现欲、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自证、确证。所以“表现—存在本位”,是对语文素养内在矛盾关系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在写作、言语表现的背后,彰显的是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为了论述这样的发现,潘先生以二十八章对语文的“表现与存在”分别作了详尽的论证。
孙绍振先生评价说:“思考领域之广,逻辑覆盖之大,思想密度之高,学术视界之开阔,即使不是绝后,至少也可谓空前。”
如我一样,也许我们不能抵达潘先生写此书的初衷,但一路反反复复磕磕绊绊读下来,至少可以 似乎 明白一点“语文”的来龙去脉,尤其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大开眼界。
读这套书的诱因是读陈先生的《我即语文》。陈先生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曾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我特别认同陈先生说的:读书、写作于我们,可以抵御压力和诱惑,可以修身养性。尤其是他曾在《断想》中写下的那句惊心动魄的话:语文老师,您坐稳了!恍若让我不禁打了一个激灵,自己不读书,不带领学生读书,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可就真的坐不稳了。
鉴于对陈先生人格的敬仰,读了这套《语文教学归欤录》,如他所言,改革不能革断历史,不能推倒重来,我们要一边前行,一边回头看看,看看先行者和探索者们都曾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不要让那些足迹成了一代人“失落的记忆”。
这套书上卷是“纵谈·答问”,收长短文29篇,都是陈先生长期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察思考后的发声。下卷“快简·零札”,大部分是通过听课和教师们探讨的新发现和思考。
陈先生说“归欤”二字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因为诵陶潜的辞而有感于人生,常常系念于语文教学,故“眷然有归欤之情”。
我很热衷于这里的文字,而且特别有认同感,比如陈先生说自己的成长为“野生”,好像我也是,从会计毕业到教音乐、教语文,“自个奋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多年的“野路”实践练就了很强的耐受力和抗挫力,修得一份坚持和坚守的“野生力量”,惟愿在语文的路上继续向先生看齐,且行且思。
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那些先进的文化思想,精辟的教育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用宝典。
书分为四章,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每一章都编选了8篇文章,读起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行可践。比如谈学习语文很重要: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再如:学习语文要练好基本功,写一篇文章,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打一个标点,都要做到家才好,这些都得下功夫,都得养成好习惯。
读这些文字,不像是在读书,仿佛在倾听长者的布道与教诲,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就在你的对面说话,语速舒缓,语调谦逊、真诚而质朴。
七月在温岭参加语文湿地的年会,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颇受震撼,王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巧妙而难忘,回来之后就赶紧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学”,专门成立了“情境教育研究所”,30多年扎根探索“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在一个个的情境教育场景中,让教学和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充满兴趣、充满希望和意义。
与一般的生活教育论相比,情境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心向和经验参与,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体现了教育环境中人与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具有一种别样的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
书中从课程理论到精选案例,读起来不觉枯燥,深感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对于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文本及作者之间的距离有着极大的作用。“暗示导引”“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等等,我也曾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实践,的确具有可行性。要想习得其神,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因为申报“十三五”规划课题“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买了多本跟“有效教学”相关的书籍,尤以这本书最为认可。作者余文森,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比作者简介更吸引我的,是他的论述,他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使师生通过教学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从而使人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精神。因而,我认同为这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品质,是教师要追寻的一种思想、精神和态度。
这本书就是余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分别从“意义”“发展”“能力”“智慧”“思想”等核心要素来探索从“有效”走向“卓越”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
当然,“生命不能被保证”,教育也是个“不确定的系统”,所有的改革都没有唯一答案,所以经验可以学习,复制往往难以实现。
芳芳老师把“生命语文”和“生命美学”联系在一起,努力倡导“生命美学关照下的语文教育”,蔚为大观。生命进入语文,灵魂进入语文,美学也进入语文,同时,语文和美学也进入生命,进入灵魂。潘知常先生把芳芳老师比作是人类的盗火者丹柯,举着自己燃烧的心,引学生前行。
村上春树在进行《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的演讲里说:置身“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们都毫无胜算。墙实在是太高、太坚硬,也太过冷酷了”。可是,唯一的抉择却只能是也必须是“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无论高墙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生命语文”永远是灵魂的歌唱。
时常感叹,一个生活中如此率真感性的女子缘何就写出了如此理性的文章,那些博大浩瀚的经典都是怎么存进她的脑海的,同为语文老师,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读芳芳老师的书,不论是内容、格局,还是思辨,都让我深感匮乏,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唯有努力!
钱梦龙先生长期在基层从事语文教学,从1979年开始发表文章,阐述自己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出“自读、教读、复读”三式构成的基本式教学法,后来又提炼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曾引起全国教育界共鸣,2010年,他的“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被写进了《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本书编选了钱梦龙执教的16节课,从《故乡》到《中国石拱桥》,从《愚公移山》到《左忠毅公逸事》,每一节课都重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钱老说,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设计活动都应该是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
但是我总觉得,这个“根”中绝对不能少了语文作为“人文”的精神濡染,如果抛却了语文的“人文生命滋养”,纵使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再好又有何义?
王尚文先生从1960年大学毕业到中学任教开始,从事语文呢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至今已五十余年,本书就是把王先生曾经的语文教育的主要思考成果,集结成册,共收集了33篇文章,分为6组。第一组4篇,叙述王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总纲;第二组14篇,主要探讨汉语素养与汉语作品教学;第三组3篇,探讨文学教育;第四组4篇,探讨语感及相关的教学问题;第五组3篇,探讨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第六组5篇,是关于语文教学活动本质及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成果。
每一组的文章读来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撷取点点如下:
“教育,是指向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是指向教育者的。”
“教育是善。教育是美德。”
“在校读书的时候多读文学书,并且用心读。教学时,和你所教的学生一起读文学,一起用心读。”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使命,不能把文学作品仅仅当成是遣词造句的工具来教。
“文学情趣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感悟不断提升的过程。”
如果你想对语文有点深入研究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一本以提升教师语文教育素养,提高教学理论修养、教学实施能力和相关研究能力为目的的研究型课程,为此:这里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辨析与阐释;有近些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尤其是教学方法与实践,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知识卡片、案例分析等。
第一章讨论的是语文与语文素养,廓清语文、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辨明语文教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第二章着重语文课程研究,讨论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内容等;第三、四章切入语文教学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有利于指导操作;第五章研究如何运用评价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七章是探讨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化发展。
这是一本工具型书籍,适合收藏。
不知不觉跟着王君老师又走过了一年,这一年她带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各种课型的打磨,群文课例就王君老师对青春语文的又一大贡献。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群文走向的正是这样一种九九归一的“和”“合”大境界。司体忠老师说,阅读和语文教育不能只专注于既有的“半亩方塘”,还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王君老师正是通过收集、整理那些“源头活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阅读场、教学场、生命场”,让语文的静气和定力有了更理性、更深远的沉淀。
这本书整合了15节群文教学中同类信息,有古诗文群文教学,有现代文群文教学,有基于整本书的群文教学,有基于多部影视作品的群影教学,有语文与生活的整合教学,有各种语文因素大整合的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从“我”到“我们”的精神追求。大眼光,大智慧,大气魄,大境界。
感恩王君老师的厚爱,我为《诗词五首》写的课评收录其中,更为惊讶的是有几句话作为引言被钱梦龙老师写入序言,一切都是鼓励,一切都值得更加努力。
于漪老师说,教海无涯学为舟。
那就读吧,心里藏着喜欢,藏着热爱,日子是多么单纯而美好,教书的生活又是多么值得我们期待。
这一年读了50多本专业书籍,从来没有哪一年像这一年这样如此痴迷于专业的阅读,竟然一点都不感到枯燥,一点都不感到厌烦。
白落梅说,凡是美好的事物,皆进入了禅的境界,莫非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书籍,我也进入点点禅的境界?!
以前不懂于漪老师对语文的痴迷,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王君老师对文字的热爱,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肖培东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爱恋,现在也有点懂了。
凡事,当你喜欢她时,真的可以找到一千条理由。甚至,不要理由。
读书真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多读一本好书,就会产生多一点的影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以下,从读过的专业书籍中挑出十本,一来为自己的专业阅读留痕,二来为需要阅读的人儿作简单推荐。
自从读了潘先生的《不写作 枉为人》《语文:我写故我在》,就一直想读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无奈一直没有买到,直到一八年七月修正再版,以248元的价格果断下单。至今还记得书到手时的那份盎然兴致。但老实说,这本书读得不容易,不容易不仅在书的厚度(分为上下卷四册,共一百七十多万字),更在于内容的深度,有些地方一遍读过一片茫然,不得不来回逡巡。
潘先生把语文视为“人的确证”,即人的言语表现、创造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表现欲、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自证、确证。所以“表现—存在本位”,是对语文素养内在矛盾关系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在写作、言语表现的背后,彰显的是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为了论述这样的发现,潘先生以二十八章对语文的“表现与存在”分别作了详尽的论证。
孙绍振先生评价说:“思考领域之广,逻辑覆盖之大,思想密度之高,学术视界之开阔,即使不是绝后,至少也可谓空前。”
如我一样,也许我们不能抵达潘先生写此书的初衷,但一路反反复复磕磕绊绊读下来,至少可以 似乎 明白一点“语文”的来龙去脉,尤其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大开眼界。
读这套书的诱因是读陈先生的《我即语文》。陈先生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曾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我特别认同陈先生说的:读书、写作于我们,可以抵御压力和诱惑,可以修身养性。尤其是他曾在《断想》中写下的那句惊心动魄的话:语文老师,您坐稳了!恍若让我不禁打了一个激灵,自己不读书,不带领学生读书,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可就真的坐不稳了。
鉴于对陈先生人格的敬仰,读了这套《语文教学归欤录》,如他所言,改革不能革断历史,不能推倒重来,我们要一边前行,一边回头看看,看看先行者和探索者们都曾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不要让那些足迹成了一代人“失落的记忆”。
这套书上卷是“纵谈·答问”,收长短文29篇,都是陈先生长期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察思考后的发声。下卷“快简·零札”,大部分是通过听课和教师们探讨的新发现和思考。
陈先生说“归欤”二字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因为诵陶潜的辞而有感于人生,常常系念于语文教学,故“眷然有归欤之情”。
我很热衷于这里的文字,而且特别有认同感,比如陈先生说自己的成长为“野生”,好像我也是,从会计毕业到教音乐、教语文,“自个奋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多年的“野路”实践练就了很强的耐受力和抗挫力,修得一份坚持和坚守的“野生力量”,惟愿在语文的路上继续向先生看齐,且行且思。
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那些先进的文化思想,精辟的教育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用宝典。
书分为四章,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每一章都编选了8篇文章,读起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行可践。比如谈学习语文很重要: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再如:学习语文要练好基本功,写一篇文章,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打一个标点,都要做到家才好,这些都得下功夫,都得养成好习惯。
读这些文字,不像是在读书,仿佛在倾听长者的布道与教诲,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就在你的对面说话,语速舒缓,语调谦逊、真诚而质朴。
七月在温岭参加语文湿地的年会,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颇受震撼,王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巧妙而难忘,回来之后就赶紧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学”,专门成立了“情境教育研究所”,30多年扎根探索“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在一个个的情境教育场景中,让教学和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充满兴趣、充满希望和意义。
与一般的生活教育论相比,情境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心向和经验参与,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体现了教育环境中人与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具有一种别样的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
书中从课程理论到精选案例,读起来不觉枯燥,深感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对于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文本及作者之间的距离有着极大的作用。“暗示导引”“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等等,我也曾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实践,的确具有可行性。要想习得其神,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因为申报“十三五”规划课题“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买了多本跟“有效教学”相关的书籍,尤以这本书最为认可。作者余文森,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比作者简介更吸引我的,是他的论述,他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使师生通过教学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从而使人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精神。因而,我认同为这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品质,是教师要追寻的一种思想、精神和态度。
这本书就是余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分别从“意义”“发展”“能力”“智慧”“思想”等核心要素来探索从“有效”走向“卓越”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
当然,“生命不能被保证”,教育也是个“不确定的系统”,所有的改革都没有唯一答案,所以经验可以学习,复制往往难以实现。
芳芳老师把“生命语文”和“生命美学”联系在一起,努力倡导“生命美学关照下的语文教育”,蔚为大观。生命进入语文,灵魂进入语文,美学也进入语文,同时,语文和美学也进入生命,进入灵魂。潘知常先生把芳芳老师比作是人类的盗火者丹柯,举着自己燃烧的心,引学生前行。
村上春树在进行《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的演讲里说:置身“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们都毫无胜算。墙实在是太高、太坚硬,也太过冷酷了”。可是,唯一的抉择却只能是也必须是“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无论高墙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生命语文”永远是灵魂的歌唱。
时常感叹,一个生活中如此率真感性的女子缘何就写出了如此理性的文章,那些博大浩瀚的经典都是怎么存进她的脑海的,同为语文老师,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读芳芳老师的书,不论是内容、格局,还是思辨,都让我深感匮乏,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唯有努力!
钱梦龙先生长期在基层从事语文教学,从1979年开始发表文章,阐述自己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出“自读、教读、复读”三式构成的基本式教学法,后来又提炼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曾引起全国教育界共鸣,2010年,他的“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被写进了《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本书编选了钱梦龙执教的16节课,从《故乡》到《中国石拱桥》,从《愚公移山》到《左忠毅公逸事》,每一节课都重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钱老说,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设计活动都应该是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
但是我总觉得,这个“根”中绝对不能少了语文作为“人文”的精神濡染,如果抛却了语文的“人文生命滋养”,纵使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再好又有何义?
王尚文先生从1960年大学毕业到中学任教开始,从事语文呢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至今已五十余年,本书就是把王先生曾经的语文教育的主要思考成果,集结成册,共收集了33篇文章,分为6组。第一组4篇,叙述王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总纲;第二组14篇,主要探讨汉语素养与汉语作品教学;第三组3篇,探讨文学教育;第四组4篇,探讨语感及相关的教学问题;第五组3篇,探讨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第六组5篇,是关于语文教学活动本质及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成果。
每一组的文章读来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撷取点点如下:
“教育,是指向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是指向教育者的。”
“教育是善。教育是美德。”
“在校读书的时候多读文学书,并且用心读。教学时,和你所教的学生一起读文学,一起用心读。”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使命,不能把文学作品仅仅当成是遣词造句的工具来教。
“文学情趣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感悟不断提升的过程。”
如果你想对语文有点深入研究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一本以提升教师语文教育素养,提高教学理论修养、教学实施能力和相关研究能力为目的的研究型课程,为此:这里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辨析与阐释;有近些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尤其是教学方法与实践,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知识卡片、案例分析等。
第一章讨论的是语文与语文素养,廓清语文、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辨明语文教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第二章着重语文课程研究,讨论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内容等;第三、四章切入语文教学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有利于指导操作;第五章研究如何运用评价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七章是探讨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化发展。
这是一本工具型书籍,适合收藏。
不知不觉跟着王君老师又走过了一年,这一年她带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各种课型的打磨,群文课例就王君老师对青春语文的又一大贡献。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群文走向的正是这样一种九九归一的“和”“合”大境界。司体忠老师说,阅读和语文教育不能只专注于既有的“半亩方塘”,还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王君老师正是通过收集、整理那些“源头活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阅读场、教学场、生命场”,让语文的静气和定力有了更理性、更深远的沉淀。
这本书整合了15节群文教学中同类信息,有古诗文群文教学,有现代文群文教学,有基于整本书的群文教学,有基于多部影视作品的群影教学,有语文与生活的整合教学,有各种语文因素大整合的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从“我”到“我们”的精神追求。大眼光,大智慧,大气魄,大境界。
感恩王君老师的厚爱,我为《诗词五首》写的课评收录其中,更为惊讶的是有几句话作为引言被钱梦龙老师写入序言,一切都是鼓励,一切都值得更加努力。
于漪老师说,教海无涯学为舟。
那就读吧,心里藏着喜欢,藏着热爱,日子是多么单纯而美好,教书的生活又是多么值得我们期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