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就要死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果我就要死了
不是作家/文
最近两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就要死了,或者是因为疾病,或者其他,我会怎么办?一开始我以为,我会放下,放下世俗之累,金钱、理想、喜欢的人和事。但当我真正深入的去思考的时候,当想到这一刻真正就要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怕,是无限的恐惧、无限的担忧和无法承受的绝望。
或许死后真的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人让你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这是可接受的。除了无限的恐惧,你会想到什么呢?一切仿佛都逃不开,你必须经历它。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很少有人去谈论死亡的,有的也只是哭泣中夹杂着许多的家长里短,这当然是大人的世界,是感性的,却是更为理智的。人老了,终有一死,给自己备一口棺材再正常不过了,但年轻人呢?走在人生正当年路上的年轻人会想到棺材吗?不会。他们首先会想自己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理智一点的会想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里能不能一件件满足,直到发现时间真的太短,有的人因此而绝望了,而有的人也可能会无奈地放下,为了不让送行的人担忧而瞑目。
死,对于健康的我们来说,太无知,因此也太无畏。但我们离死真的不远,而且有时会切实的拥有这种感受。记得小时候,二三年级的样子,一个下午,我去到房顶上帮邻居家的热水袋灌水,在我用力撑开灌水口,邻家的叔叔将水灌入的过程中,我双手用力的点突然脱节了,我整个人仰面翻了过去,掉到了房屋下的一个杂草和石头堆砌的角落里,在掉落的过程中被突出的铁丝划伤了左耳上方不到1厘米的位置,我开始头晕,眼睛即将陷入一片漆黑。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喊醒,是邻居家阿姨的声音,她努力叫我“不要睡”“不要睡”,我仿佛听得出她脸上慌乱的表情,我始终处于半睡不醒的状态,只隐约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说话的内容,然而并不十分正确,直到我听到一个医生说“离耳朵太近,我们这边做不了”,此时,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甚至叫出了声,我感觉我就要死了,当时的我竟离死亡这么近。那一刻之后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被放在冷飕飕的手术台上,我仿佛是被冻醒的,医生和蔼的语气才让我回到了现实。
小学二三年级,距离现在也有十二三年了,当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很无助,会在某个时刻产生极大的恐慌,或许是因为年少无知,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想的也只有自己,并没有想到爸爸妈妈会怎样,但会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没有长久的恐慌,也没有长久的痛苦,甚至记忆里没有一点儿的疼,除了拆线时那双村里医生阿姨果断的手。
现在应该会与小时候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不同,都会体会到恐慌,而现在所体会到的是持续的恐慌、并能清晰的知道为什么而恐慌。
如果我就要死了,我会先弄清楚,我为什么会死,疾病吗,哪一种疾病,真的没得治了吗,还是治起来要花很多的钱,多得使几个家庭都会破产?如果我就要死了,就要是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一年?经历了这个迫切的求索过程,我会尝试着问自己,接下来怎么办?对呀,接下来怎么办呢?躺在病床上吗?将这个消息散布出去,让朋友们来抹眼泪,让那些多年都未谋面的同学朋友伙伴来谈论一下那些美好的小时候吗?还是现实一点,把我的遭遇写得更加能够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一点,挂个募捐啥的,为我为数不多的日子赚点医药费?但我已经确定我就要死了呀,我就是就要死了呀!什么是值得我去做的呢,此刻我的时间或许就是我的人生中最最珍贵的日子了。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对得起自己最后的人生。
在《送我上青云》里,李老对盛男说明了自己同意作为传记主人公的缘由,“我都活这么大岁数了,死不死的对我来说不重要了,人活在世上,有时候活的让自己满意就够了,没必要再拿自己的这点儿经历去‘祸害’后来人。但我儿子李平,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传记写出来对他有好处,他是我的儿子,我要为他考虑。”
成年就是大人了,对于这个事情,现实一点,或许对身边活着的人会更好。这是最接近我现在能够让自己心里舒服的最好的回答。该去申请募捐就去申请募捐,让剩下的日子对身边爱你的人少一些负担;该去完成一些小小的心愿就去完成,比如去一次丽江,看一看雪山,或者体验一下潜水,看一场谭维维的演唱会等等,让自己不负自己最后的人生;该说的话就去说,如果你暗恋他(她)很久了,不妨告诉他(她),让你最后的时光里有她带来的一抹阳光或者芬芳。
写下这篇文稿之前,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在梦中极力想要醒来确认这只不过单单就是一场梦的梦。对生命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对生命的认识是对自己的把握和理解。
我们不妨阶段性地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就要死了”。
最后,无非就是这样的结论,珍惜时光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进而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不是作家/文
最近两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就要死了,或者是因为疾病,或者其他,我会怎么办?一开始我以为,我会放下,放下世俗之累,金钱、理想、喜欢的人和事。但当我真正深入的去思考的时候,当想到这一刻真正就要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怕,是无限的恐惧、无限的担忧和无法承受的绝望。
或许死后真的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人让你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这是可接受的。除了无限的恐惧,你会想到什么呢?一切仿佛都逃不开,你必须经历它。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很少有人去谈论死亡的,有的也只是哭泣中夹杂着许多的家长里短,这当然是大人的世界,是感性的,却是更为理智的。人老了,终有一死,给自己备一口棺材再正常不过了,但年轻人呢?走在人生正当年路上的年轻人会想到棺材吗?不会。他们首先会想自己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理智一点的会想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里能不能一件件满足,直到发现时间真的太短,有的人因此而绝望了,而有的人也可能会无奈地放下,为了不让送行的人担忧而瞑目。
死,对于健康的我们来说,太无知,因此也太无畏。但我们离死真的不远,而且有时会切实的拥有这种感受。记得小时候,二三年级的样子,一个下午,我去到房顶上帮邻居家的热水袋灌水,在我用力撑开灌水口,邻家的叔叔将水灌入的过程中,我双手用力的点突然脱节了,我整个人仰面翻了过去,掉到了房屋下的一个杂草和石头堆砌的角落里,在掉落的过程中被突出的铁丝划伤了左耳上方不到1厘米的位置,我开始头晕,眼睛即将陷入一片漆黑。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喊醒,是邻居家阿姨的声音,她努力叫我“不要睡”“不要睡”,我仿佛听得出她脸上慌乱的表情,我始终处于半睡不醒的状态,只隐约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说话的内容,然而并不十分正确,直到我听到一个医生说“离耳朵太近,我们这边做不了”,此时,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甚至叫出了声,我感觉我就要死了,当时的我竟离死亡这么近。那一刻之后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被放在冷飕飕的手术台上,我仿佛是被冻醒的,医生和蔼的语气才让我回到了现实。
小学二三年级,距离现在也有十二三年了,当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很无助,会在某个时刻产生极大的恐慌,或许是因为年少无知,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想的也只有自己,并没有想到爸爸妈妈会怎样,但会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没有长久的恐慌,也没有长久的痛苦,甚至记忆里没有一点儿的疼,除了拆线时那双村里医生阿姨果断的手。
现在应该会与小时候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不同,都会体会到恐慌,而现在所体会到的是持续的恐慌、并能清晰的知道为什么而恐慌。
如果我就要死了,我会先弄清楚,我为什么会死,疾病吗,哪一种疾病,真的没得治了吗,还是治起来要花很多的钱,多得使几个家庭都会破产?如果我就要死了,就要是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一年?经历了这个迫切的求索过程,我会尝试着问自己,接下来怎么办?对呀,接下来怎么办呢?躺在病床上吗?将这个消息散布出去,让朋友们来抹眼泪,让那些多年都未谋面的同学朋友伙伴来谈论一下那些美好的小时候吗?还是现实一点,把我的遭遇写得更加能够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一点,挂个募捐啥的,为我为数不多的日子赚点医药费?但我已经确定我就要死了呀,我就是就要死了呀!什么是值得我去做的呢,此刻我的时间或许就是我的人生中最最珍贵的日子了。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对得起自己最后的人生。
在《送我上青云》里,李老对盛男说明了自己同意作为传记主人公的缘由,“我都活这么大岁数了,死不死的对我来说不重要了,人活在世上,有时候活的让自己满意就够了,没必要再拿自己的这点儿经历去‘祸害’后来人。但我儿子李平,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传记写出来对他有好处,他是我的儿子,我要为他考虑。”
成年就是大人了,对于这个事情,现实一点,或许对身边活着的人会更好。这是最接近我现在能够让自己心里舒服的最好的回答。该去申请募捐就去申请募捐,让剩下的日子对身边爱你的人少一些负担;该去完成一些小小的心愿就去完成,比如去一次丽江,看一看雪山,或者体验一下潜水,看一场谭维维的演唱会等等,让自己不负自己最后的人生;该说的话就去说,如果你暗恋他(她)很久了,不妨告诉他(她),让你最后的时光里有她带来的一抹阳光或者芬芳。
写下这篇文稿之前,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在梦中极力想要醒来确认这只不过单单就是一场梦的梦。对生命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对生命的认识是对自己的把握和理解。
我们不妨阶段性地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就要死了”。
最后,无非就是这样的结论,珍惜时光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进而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