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新娘结婚时要大哭?
展开全部
都说结婚是一个人“大喜的日子”,婚礼上总是喜气洋洋,可是,有些地方的新娘结婚时反而要掩面而泣,甚至放声大哭,哭声越大越好,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旧时在汉族和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很常见,人们称为“哭嫁”。“哭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子舍不得与父母分离而哭。
在民间,哭嫁往往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只要亲戚朋友前来探望送礼,新娘就哭泣,作为一种道谢的礼节。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里,新娘的哭嫁很有讲究,不能随便哭,要按礼节进行,更不能不哭,谁要是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歧视。
新娘的哭嫁,不止是单纯的哭泣,长久以来,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哭嫁文化,一般要边唱边哭,就内容而言,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祖宗、哭上轿,等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表达的是对嫁入夫家、骨肉分离的依依不舍之情,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后就意味着不能再长住娘家与父母姐妹团聚,因此新娘要为之一哭,哭得越厉害,表明新娘越孝顺。哭媒人、哭上轿则是对从此以后受到婚姻的束缚而感到痛苦与恐惧。旧时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女方家长听信了媒人的一面之词就将女儿嫁过去,新人自己并没有自主权,这种包办婚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姑娘一生的悲剧,因此新娘的哭嫁,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也是对旧制度的一种不满。
哭嫁是土家族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哭得动听感人的姑娘才会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时,哭是一种友好,更是一种礼貌。
不仅如此,对娘家的眷恋,对婆家的恐惧,这些纠结的情绪不时煎熬着新娘的内心,面对新的生活,新的身份,新娘的放声大哭既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更是对自己告别过去、走入新生活的一种宣告。
哭嫁并不是只有新娘一个人哭,一般而言,家里的女亲眷,特别是祖母、母亲、姐妹等都要陪着新娘一起边说边哭。时间久了,这种哭诉的内容逐渐带上了固定的格式和韵律,形成了哭嫁歌,民间现今还有各种哭嫁的唱词流传。
在各地的哭嫁风俗中,土家族的哭嫁礼仪最具有代表性,土家新娘的哭嫁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在结婚前能哭一个多月,就算哭得嗓子嘶哑也要不停地哭。并且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二三岁就要学习哭嫁,哭嫁也成了一种传统技艺,人们还把待嫁新娘能否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志。土家族哭嫁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要分为一人哭唱、二人哭唱、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是待嫁新娘一个人哭诉自己的命运、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家人的不舍之情等。二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是待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边劝慰哭唱,二人一应一和,相对哭唱。而哭团圆又称为“陪十姊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新娘父母邀请九个未婚的姑娘和新娘一起通宵哭唱。土家族的哭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语言也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曲牌,是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
如今,在我国其他地方虽也有哭嫁的习俗,不过哭嫁的礼仪远没有土家族这么讲究。但相同的一点是,待嫁新娘的伤心落泪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过往生活与家庭的不舍之情。
其实,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旧时在汉族和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很常见,人们称为“哭嫁”。“哭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子舍不得与父母分离而哭。
在民间,哭嫁往往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只要亲戚朋友前来探望送礼,新娘就哭泣,作为一种道谢的礼节。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里,新娘的哭嫁很有讲究,不能随便哭,要按礼节进行,更不能不哭,谁要是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歧视。
新娘的哭嫁,不止是单纯的哭泣,长久以来,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哭嫁文化,一般要边唱边哭,就内容而言,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祖宗、哭上轿,等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表达的是对嫁入夫家、骨肉分离的依依不舍之情,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后就意味着不能再长住娘家与父母姐妹团聚,因此新娘要为之一哭,哭得越厉害,表明新娘越孝顺。哭媒人、哭上轿则是对从此以后受到婚姻的束缚而感到痛苦与恐惧。旧时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女方家长听信了媒人的一面之词就将女儿嫁过去,新人自己并没有自主权,这种包办婚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姑娘一生的悲剧,因此新娘的哭嫁,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也是对旧制度的一种不满。
哭嫁是土家族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哭得动听感人的姑娘才会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时,哭是一种友好,更是一种礼貌。
不仅如此,对娘家的眷恋,对婆家的恐惧,这些纠结的情绪不时煎熬着新娘的内心,面对新的生活,新的身份,新娘的放声大哭既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更是对自己告别过去、走入新生活的一种宣告。
哭嫁并不是只有新娘一个人哭,一般而言,家里的女亲眷,特别是祖母、母亲、姐妹等都要陪着新娘一起边说边哭。时间久了,这种哭诉的内容逐渐带上了固定的格式和韵律,形成了哭嫁歌,民间现今还有各种哭嫁的唱词流传。
在各地的哭嫁风俗中,土家族的哭嫁礼仪最具有代表性,土家新娘的哭嫁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在结婚前能哭一个多月,就算哭得嗓子嘶哑也要不停地哭。并且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二三岁就要学习哭嫁,哭嫁也成了一种传统技艺,人们还把待嫁新娘能否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志。土家族哭嫁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要分为一人哭唱、二人哭唱、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是待嫁新娘一个人哭诉自己的命运、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家人的不舍之情等。二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是待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边劝慰哭唱,二人一应一和,相对哭唱。而哭团圆又称为“陪十姊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新娘父母邀请九个未婚的姑娘和新娘一起通宵哭唱。土家族的哭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语言也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曲牌,是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
如今,在我国其他地方虽也有哭嫁的习俗,不过哭嫁的礼仪远没有土家族这么讲究。但相同的一点是,待嫁新娘的伤心落泪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过往生活与家庭的不舍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