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我不曾学习,不堪指导。只是有点想法想说。
佛教的中观,经常被和儒家的中观混为一谈。,
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区别尤其重要的,是这个中观的观,不但是观念,不单是做事的方式,还是观察和观察的目标不一样。
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一定不是真实情况,只是那个真实,无法言喻离于文字更不能给你展示。
对于佛教的中观,我的理解
第一,在做事,不极端,中度,平衡,平和。
简单的,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吃饭的时候不想别的事,不折磨自己,不苦苦追求,
不执着于得失。
——插一句,儒家的中观,只取“不极端”,其实儒家是要看效果的,功利一些。
第二在做人,中观,其实,也有观察自己和观察别人观察世间。
佛教还有内观,就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念,法,自己分明,到达不在执着身心幻垢的程度。
儒家也有类似的对别人的观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可是观察自己的力度和教诲就少得多。
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区别。
第三,佛教中观和儒家中观我感觉这里方向一致——顺天道致人事,尽力而为,而无挂碍。
可是,儒家的追求,在于轮回中——不论是家齐国治还是天下平,都是在思考人生,在人的境界里努力修持,来世升天成为神明就是目标。
而佛教不一样。佛教的境界究竟。佛陀教诲的是只要不出轮回,一定会福尽则堕,所以,轮回中的天人福报,不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成佛才是更值得的路。
本来无人缚,何故人自缚。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
一切皆苦——因为不了解宇宙自然人生的规律,所以人接触到的一切都会给他带来痛苦。
诸法无我——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组成,都有它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有“我”的存在才如此的,“我”不是“我”,只是这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寂灭为乐——把上面所说的都弄明白了,都懂得是咋回事了,都能知道怎么去应对了,那你就会得到究竟根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