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历史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从 19 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
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20世纪初期,张伯伦、罗宾逊和维克赛尔推翻了正统经济学的三个假定前提,即排除了垄断的完全竞争、排除了经济危机的充分就业以及把货币因素置于从属地位的实物经济,从而促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混沌大一统状态中裂变而出。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着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书。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应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过程中,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论战对方的研究方法,维护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点,由此促成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因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两大学派同属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并且都主张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以理性与自利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也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从市场出清出发,得出市场机制稳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而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与物价的刚性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