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文言文翻译四年秦破我

 我来答
名成教育17
2022-10-31 · TA获得超过54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1万
展开全部

1. (十)抱薪救火四年,秦破我①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②

(十) 抱薪救火 1.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2. (1) 求和(2) 停止 (3) 况且 (4) 这 3. (1) 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2) 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 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4. 示例: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 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

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 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参考译文](安厘王) 四年,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 军,杀死十五万人,魏国的将军芒卯逃跑了。

魏国的将军 段干子请求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 “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如今大王让 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国土,魏国 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停止。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 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说: ”这是对的。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

2. 谁知道抱薪救火的故事、译文和寓意

【汉字书写】抱薪救火【汉语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1] 【感 *** 彩】贬义词【语法结构】连动式【成语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宾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

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

[2] 【近 义 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反 义 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3] 《文子 精诚》:“ 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厘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3. 退避三舍和抱薪救火的原文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薪救火

词目 抱薪救火

发音 bào xīn jiù huǒ

释义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薪救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侵略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为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有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