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11-15 · TA获得超过513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3万
展开全部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同学只注意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只忙于做大量习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而解题是否完整?能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问题引申拓展等能着实提高能力的方面所思甚少乃至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著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那么数学学习就会成为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数学活动。 解题后注重反思,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剩余2519字)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 *** ,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蚌埠铁路中学 姚勤勇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描述科学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本身具有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给学生的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中数学能力要求中的抽森手明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资料处理能力等能力的考查都是通过试题来完成的,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力的考查结果。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容易马虎,每次都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具体症状如下:题目看错,难题会做,简单送分题做错,思路正确但计算出错、抄错导致丢分或算不下去,抽查发现粗心马虎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教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化为会读。
。即先浏览题干,
收集资讯
如:锐角三角形△ABC中,若A=2B,
a,b
分别是角
A,B
的对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sin3B=sinC②③④请将所有正确的判断序号填在横线上
在这道题中就有
锐角三角形、A=2B、
a,b
分别是角
A,B
的对边三个条件,以及四个判断。特别是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对解本题至关重要。
又如:首项是的等差数列{an}从第10项起每一项的值都大干1
,则此数列的公差d的取值范围是多少?此题中从第10项起中的起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不能忽略。
泛读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快速浏览,一带而过,对于题干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收集有效的薯郑资讯,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用的资讯。②精读
。即根据所学知识点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整理资讯
,在理解数学概念、公此告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对题目所给的各个条件加以加工、整理、排序,弄明白每一个条件的来龙去脉。
如: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点:P1(1,1),P2(1,2),P3(2,1),P4(1,3),P5(2,2),P6(3,1),P7(1,4),P8(2,3),P9(3,2),P10(4,1)则P60的座标是
本题如果直接看题干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规律,但是如果加以整理,重新排序:P1(1,1)P2(1,2),P3(2,1)P4(1,3),P5(2,2),P6(3,1)P7(1,4),P8(2,3),P9(3,2),P10(4,1)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精读就是要把与解题相关的内容反复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并能够有效地整理各个资讯,特别是挖掘出隐藏的资讯,掌握解题方法,建构数学模型,这对解题是大有帮助的。总之,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把泛读、精读相结合加以训练,相信高中三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素养都将不断地得以提高,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络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启用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浅谈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审题就是要审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数量关系。知道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2、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学生解决问题是要通过对事情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来确定演算法的。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是提高正确解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由以前的重讲授知识转变为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感受理论与实际在现实中的 关系,从而达到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时期教学目的。下面我们就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题,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与注 意事项。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演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演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演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演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演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演算法则和简便演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资料,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 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资料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标准》中把“解决问题”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并提出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然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做计算题或者分析例题时,掌握的效果较好,可是一旦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各种型别的错误接踵而来,学生的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缺失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设计了一份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测试题,并对本校四年级2班的33个学生进行了测试。在对题目进行选取、测试和分析的过程中,我对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总结:
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1)个别学生存在审题不认真的现象;
(2)部分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3)部分学生不会检查,做完的题目只是单纯的用眼睛看,而没有掌握检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期望学生能够提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测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找规律”、“列表”、“画简图”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掌握检查的一般方法步骤。
三、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本次测试共有四年级2班33名学生参加,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均衡。全对的学生有6人,占18、2% ;达标(60分以上)的学生有 24人,占参加考试学生的72、7% ;另外有9名学生出现不达标的现象,总体情况不尽理想。
四、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测试的结果不尽人意,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题量少,分值大,可能是造成学生失分过多的原因之一,但就题目本身来讲,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仍然是影响学生测试成绩的最主要因素。
针对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次测试的题目,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题意,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如测试题中第1个题目:“如果每筐黄瓜的价钱降低到10元,用这些钱可以买到多少筐这样的黄瓜?”部分学生对“降低”与“降低到”两个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从而出现有的学生将黄瓜降价后的价钱错误理解为“30-10=20(元)”。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求速心理,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这也是影响解题正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测试题中的第2个题目,问题是“圆圆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有的学生受题目中的表格“4个季度”这个条件的影响,审题不仔细,误将结果写成“123+178+196+163=660(立方米);660÷4=165(立方米)”,错将题目算成了“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量”。在这两个题目上,学生由于审题失误而出现丢分现象的学生的占到了参加测试人数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
(二)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隐含条件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把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也有重要意义。如测试题中的第3题,利用主题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题目中所描述的数学现象和问题,这样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然而部分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仍然出现了困难,那是因为学生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第3题中“小红从家到少年宫用了8分钟”。从这个条件中需要学生和问题中的“同一速度”对应起来,先利用已知的条件求出“小红的速度”,从而运用这“同一速度”作为“桥梁”来解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整个题目围绕着“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变数关系展开,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抓住题目中隐含的“同一速度”这一条件,所以才会在解题中出现困难。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解题中探索方法的多样化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同一个题目,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等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多样的解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多样化演算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测试题目中第4题,要求“学校一年的节水量”,有的学生是先根据“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这一条件,求出“每月的节水量”,然后再根据一年有12个月这一知识,求出一年的节水量,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做法。然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了学生中的另一种做法,有的学生灵活的运用了在“年 月 日”中学到的关于季度的知识,根据一年有四个季度,一个季度有三个月,将题目中的“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看成是一个季度的节水量,所以用“435×4”一步计算即可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班里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了,但这已经让我很意外了,这说明学生确实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年月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方法交流,在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的同时不忘倾听别人的做法,让学生感受到交换思想所带来的收获。
(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培养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在测试的题目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由于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数学教学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一一讲全,把解答的方法都教给学生。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即“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而不是把 目光仅仅定格在答案上。小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较多的是采用动手做、寻找规律、画图、尝试、列表等策略,因此在这次测试中针对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我设计了以下题目以对学生的解题策略加以引导:
(1)找规律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去指导问题的解决。测试题中的第6题就是运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发现楼层和爬楼梯的台阶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先求出小英回家爬的楼层数:78÷13=6(层),然后根据发现的规律可知6+1=7(层),也就是小英家住在7楼上。同样可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小红家住在几楼。
(2) 列表法
列表法是四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种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测试题中的第7题:“学校开展“快乐530”活动,学校田径队有4个小组,乒乓球队有5个小组,武术队有3个小组。田径队每组16人,乒乓球队每组12人,武术队每组24人。”当题目中出现较多的数学资讯时,如能引导学生将问题的条件资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那么将对学生理清题目资讯和解决类似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画图法
思考题是这样设计的:“一只蜗牛从5米深的井底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那么要几天爬到井口呢?”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想的: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就等于一天爬1米,井深5米,那不就是要5天了吗?通过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拓展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第一天爬3米滑下2米等于只向上爬1米,第二天同样是这样共爬了2米,第三天再爬3米就直接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只需3天就可爬到井口了。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