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o既『生死观』...

 我来答
世纪网络17
2022-10-10 · TA获得超过592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庄子豁达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
是一个十分忌讳的问题。 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夫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
对生死问题都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 但是庄子对生死问题却毫不顾忌
他可算是最早及最详尽论述生死问题的中国哲学家。他立足于天地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认生死问题。 庄子的至乐篇中就有记载了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据说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有很多人去吊唁。 庄子的朋友惠施却看见他正蹲著
敲著盆子唱歌
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
于是气愤地责备他一番。 但庄子却不慌不忙地说: 「当她刚死的时候
我都是十分的悲伤的。 但是我经过仔细考察后
便明白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 不仅没有生命
而且没有形体
不仅没有形体
而且没有气息。 在若有若无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成形
形变而成生命
现在又变而为死。 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
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
全是顺着自然之理。 她正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
而我却在哭哭啼啼
我以为这是不通达性命的道理
所以才不哭。」 可知庄子并非无情
起初对于妻子的死
也曾感觉哀伤
但想通以后
知道生死变迁
就如四季的运行
既不可改变
也不能抗拒
只好顺天安命
接受现实。 生死都是天命
问题是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 一般人认为:「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
久忧不死
何苦也 ! 」(至乐篇) 为免除人生忧患
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篇)能够顺天安命
自无忧患之足虑。 然后肯定生之价值
过著健全的一生
乃能享受圆满的死亡
由此而肯定死的价值。故庄子说:「善吾生者乃善吾死者也。」(大宗师篇) 庄子深深地懂得世间一切事物和人生都俱有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
因而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它
从而达到超越生死、哀乐不入的旷达精神境界。 正因为如此
庄子尽管愤世
但不厌世; 尽管嫉俗
但不离俗; 尽管不悦生
但不也不逃生; 尽管不恶死
但也不乐死。庄子从来没有把人生的有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是以一种超然豁达的精神来对待现实的人生。 他无情地揭露现实人生的丑恶一面
进而不为遗余力地宣扬死亡的可爱之处
恰好就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互相观照中
为现实的人生找到一种不断更新的价值场趋向
找出一种当下为人处世的乐观态度。 庄子甚至把人生当作一场梦
他在梦中变成蝴蝶: 「昔者庄周为梦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
蝴蝶之梦为周与? 同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 这是一则著名的寓言
含义深远。 庄周把自己梦为蝴蝶
此刻心里只有自由自在的蝴蝶
而忘记了自己
也忘记了世间的一切事物
庄周与蝴蝶合而为一
乃至整个世界也与蝴蝶合而为一。 这就是所谓的「物化」
即物的交合化一。 所以说
不知是庄周梦成了蝴蝶
还是蝴蝶梦成了庄周。 庄周化蝶正是因为「物化」
因而达到弃之而忘物
去形而忘己
舍死而忘生的境界
也就超越了当下事物有限时空的限制
使一事一物变得无穷
使须臾瞬间化作永恒。 所以庄周才栩栩然而自喻适志
这正是一种自由的展现。 既然如此
物我何必挂心
死生何足齿
不用羡慕过去
不必期望来生
当下就是无穷和永恒。 这也是庄子生死观的最高境界
达到超越生死、哀乐不入的旷达精神境界。此为内圣之道修养的极致
虽非常人所能
但宜心向往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