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由来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11-04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龙”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头,有一个弯曲的身子。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教授介绍说,从考古发现上看,目前发现的3600年以前的龙遗存已有10多个。比如,200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后。另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件大的陶盘,陶盘里面用彩绘画了一条龙,年代是4400年至4300年前。这个年代也就是我们古史说的尧舜禹到夏阶段,龙的意识观念应该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而朱乃诚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龙的形象的,要算距今6000年以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用蚌壳摆成的一条龙。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是1987年由濮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发现于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内。该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势,在人骨架的东西两侧以蚌壳摆塑了龙虎图案。龙虎头北尾南,与人骨架的头脚方向相错。其中蚌壳龙位于人骨架的东侧,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
关于龙的来源,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要观点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鱼说、马说、熊说、恐龙遗存说、雷电说、龙卷风说等等。
蛇说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早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 *** 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龙即鳄鱼”的观点。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学者许进雄认为,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长且有利齿,是鳄鱼之外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而雨又下自空中。古人见此认为它有降雨的神能,并想象它能飞翔。而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龙,与鳄鱼很相似,也为“龙即鳄鱼”说提供了佐证。
除了动物起源论外,还有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雷电说”。知名学者朱大顺认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这一观点在历史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证据,王充在《论衡》中分析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而《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龙的形象。
现在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就是说龙与炎帝、黄帝是有联系的。据朱乃诚先生考证,最早将龙与炎帝、黄帝联系起来大约是在汉代。在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都有这样的说法。而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也是从汉代开始并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同样与司马迁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刘媪,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
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祖龙”。虽然祖龙究竟指什么,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是无疑的。
朱乃诚认为,虽然在汉代开始,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但把龙和皇权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叫盘龙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的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
而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还从明代开始。皇帝穿龙袍,这个规则就是从明朝制定的。
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中国龙文化之所以能长期延续,除了原有的龙图腾崇拜之外,还在外来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鲜活因素。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龙文化影响很大。佛教中的龙王、龙珠、龙宫信仰及其传说与中国本土龙文化融合,使中国龙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后来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龙王的神力,佛经中的记载与中国的传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国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是与佛教说法有关的。
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就借鉴参照佛教,引进龙王并创造出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
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兴云布雨。
8000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专门的龙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年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多了起来。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有龙舟竞渡的盛大民间娱乐活动。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恪尽神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舞龙,是中国民间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向有舞龙灯的习俗,也称“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并在不同地方发展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
由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