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初三文言文
1. 初一.初二和初三的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一种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用的文字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 帮忙找初中(初一、初二、初三)全部的诗词、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乐羊子妻 范晔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定伯捉鬼 干宝
木兰诗 郭茂倩编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论语十则 孔丘及弟子
大道之行也 孔子
三峡 郦道元
两小儿辩日 列御寇
愚公移山 列御寇
口技 林嗣环
工之侨献琴 刘基
陋室铭 刘禹锡
黔之驴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公输 墨者
卖油翁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为学 彭端淑
地震 蒲松龄
狼 蒲松龄
狼三则 蒲松龄
山市 蒲松龄
童趣 沈复
孙权劝学 司马光
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伤仲永 王安石
不怕鬼 未知作者
不识自家 未知作者
陈谏议教子 未知作者
陈万年教子 未知作者
陈遗至孝 未知作者
承宫樵薪苦学 未知作者
崔篆平反 未知作者
二鹊救友 未知作者
二翁登泰山 未知作者
纥干狐尾 未知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 未知作者
韩琦大度 未知作者
红毛毡 未知作者
贾人食言 未知作者
蹇材望伪态 未知作者
酒徒遇啬鬼 未知作者
夸父逐日 未知作者
李遥杀人案 未知作者
李廙 未知作者
梁鸿尚节 未知作者
刘氏善举 未知作者
鲁恭治中牟 未知作者
墨子怒耕柱子 未知作者
牧童逮狼 未知作者
南歧人之瘿 未知作者
娘子军 未知作者
农妇与鹜 未知作者
欧阳晔破案 未知作者
憔夫毁山神 未知作者
秦西巴纵麑 未知作者
若石之死 未知作者
桑中生李 未知作者
少年治县 未知作者
蛇衔草 未知作者
神童庄有恭 未知作者
书法家欧阳询 未知作者
孙泰 未知作者
唐临为官 未知作者
陶侃惜谷 未知作者
田子方教育子击 未知作者
王翱秉公 未知作者
县令挽纤 未知作者
小儿不畏虎 未知作者
孝丐 未知作者
砚眼 未知作者
晏子答梁丘据 未知作者
一箧磨穴砚 未知作者
义士赵良 未知作者
鹦鹉灭火 未知作者
于令仪诲人 未知作者
猿子 未知作者
张孝基仁爱 未知作者
张佐治遇蛙 未知作者
治驼 未知作者
唐太宗吞蝗 吴兢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爱莲说 周敦颐
观潮 周密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左丘明
3. 初中全部的文言文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诗词曲,课本注明要求精读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册4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下册5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后来改了) 初二上册6篇:《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 初二下册5篇:《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初三上册2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要求精读,不过这是古文中的古白话文了) 初三下册6篇:《公输》、《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口技 林嗣环4、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 (《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3 、马说 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5、小石潭记 柳宗元6、岳阳楼记 范仲淹7、醉翁亭记 欧阳修8、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陈涉世家 司马迁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3 、隆中对 陈寿4、出师表 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曹刿论战 《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文言文
5. 初一.初二和初三的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一种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用的文字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6. 初二初三文言文一词多译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于蓝而轻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
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以 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7. 求语文初二下册的6、7单元文言文课文题目.忘了是什么版的了,网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吴均)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3、马说(韩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柳宗元)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醉翁亭记(欧阳修)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8. 初一、初二、初三语文(人教版)要背的古文
关雎
蒹葭
观沧海
饮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迂龙标遥有此寄
行路难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欢
渔家傲
浣溪沙
登飞来峰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游山西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过零丁洋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己亥杂诗
《论语》六则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小石潭记
陋室铭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9. 【初一初二的语文书上的所有古诗江苏地区,是现在要去读初三的学生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纱(苏轼)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韩愈)饮酒(陶渊明)观沧海(曹操)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长歌行(汉乐府)野望(王绩)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黄鹤楼(崔颖)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望岳(杜甫)春望(杜甫)石壕吏(杜甫)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游山西村(陆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泊秦淮(杜牧)相见欢(李煜)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水调歌头(苏轼)雁门太守行(李贺)。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