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西街的特色文化
● 中西文化合璧
这里是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到1998年,发展到每天竟有1000多人在此逗留。
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因此西街又被称为“洋人街”。
由于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说外语,故又把西街喻为“地球村”,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50万人次之多。
● 历史文化厚重
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历史渊源。
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
1917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
抗战时期,国民 *** 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另一南迁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 *** 军官外语补习班。
该班为国民 *** 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
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
外语班在阳朔开办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
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
当时的阳朔县城由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
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解放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
从50年代至今,将近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 *** 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
阳朔西街是一条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
这里还是是孙中山演讲的地方,克林顿、尼克松、基辛格、撒切尔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许多名人在此都留下过足迹。
● 民族文化淳朴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
历史上的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
西街,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街中有众多的工艺品店、书画店、旅馆、咖啡厅、酒吧、中国功夫馆。
但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
西街也仍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迷人古貌,一条暗青色石板路,两排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的砖瓦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江西会馆,展示着幽幽古色,散发着浓浓的古香。
走进西街,就像走进了一座整洁的农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