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一、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二、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治世主张得不到认同,只有乘舟仙游,避世而居)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三、原文:
(曾晳即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意思:(曾晳即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扩展资料:
曾点教子:
曾点夫妇对后代教育之严堪称第一。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弹琴并唱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意思:小杖则承受了,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说:“参罪大矣!”(意思:我的罪过大了。)
据战国《孟子·尽心章》载:“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曾点喜欢吃羊枣,曾参因此而不忍心吃着羊枣。)以上史实被当地人总结、后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有人告诉他妻子说他儿子曾参在外边杀了人,他妻子仍然织布,不理会报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此事。曾参学有成就和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被后人称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