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成功的小故事3篇]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
比尔·盖茨,作为微软公司创始人没有谁不知晓的,但是关于他成功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我分享的比尔盖茨成功的小故事,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比尔盖茨成功的小故事篇1
比尔·盖茨靠什么法宝建立了他的微软帝国?他为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中独占鳌头而历久不衰?在比尔·盖茨看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的冒险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他自己的一生当中,最持续一贯的特性就是强烈的冒险天性。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正是有风险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他是一个具有极高天分、争强好胜、喜欢冒险、自信心很强的人,他在本行业内的控制力是惊人的,以至《资本家》杂志在1991年4月曾经发表一篇评论说:微软公司正在屠杀对手,看来似乎会几近垄断软件工业。
事实上,对冒险精神的培养,比尔·盖茨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他在哈佛的第一个学年故意制定了一个策略: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再拼命地学习。他想通过这种冒险,检验自己怎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又能够得到最高的分数。他做得很成功,通过这个冒险他发现了一个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报。他总是在培养自己好斗的性格,因而被人骂做“红眼”(人在紧张时肾上腺素冲进眼睛,导致眼睛通红)。久而久之,他成为令所有对手都胆怯的人物,因为他绝对不服输,绝对不会退缩,绝对不会忍让,更不会妥协,直到他自己取得胜利。
比尔盖茨成功的小故事篇2
拖着两个很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走出乡村的米莎太太,走进了候机大厅。环顾四周,寻觅了半天,她也没有找到说好了要赶到这里与她会合的侄子。她轻叹了一口气,坐下来等侄子。
因为刚刚做过肾脏手术,米莎太太要比常人更频繁地去厕所,可总是不见侄子的影子。她带的许多东西虽然不很值钱,但都很珍贵,因为那是她给远在都市里的亲朋们积攒了多年的礼物。她只得一边忍耐着,一边焦急地东张西望。
“太太,需要帮忙吗?”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坐到了她身旁。
“哦,不,暂时不需要。”米莎打量了年轻人一下。
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掏出一本书,旁若无人地阅读起来。
“这个不守时的家伙,等会儿非得训斥训斥他。”米莎太太开始埋怨起侄子来。
又过了一会儿,米莎太太实在忍受不住生理上的要求了,她向身旁的年轻人求援道:“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一趟洗手间。”
年轻人非常愉快地点头答应了。
米莎太太很快回来了,她感激地掏出一美元,递给年轻人:
“谢谢你帮我照看东西,这是你应得的报酬。”
望着老人一脸的认真,年轻人回一声“谢谢”,接过那一美元,放到了上衣兜里。
这时,米莎太太那位西装革履的侄子快步走到她跟前,他刚要解释迟到的原因,忽然惊喜地冲着老人身旁的年轻人道:“你好,盖茨先生,你也乘坐这趟班机?”
“是的。”年轻人收起书,开始朝检票口走去。
“哪个盖茨?”米莎太太跟在后面不解地追问道。
“他就是我常常跟您说起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啊。”侄子拖着行李箱,大声地告诉米莎太太。
“哦,我今天终于知道他成功的秘密了,我刚才还给过他一美元的报酬呢。”米莎太太满脸的平静和自豪。
“他真的接受了你一美元的报酬?”侄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没错,我很高兴今天在候机的时候还有一美元的收入,因为我帮助这位太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盖茨回头坦然回答道。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小故事一一因为一份自然的认真,清贫的乡村老妇米莎太太,和身价数百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彼此都很在意那区区的一美元,都让那一美元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前者的眼里,那是对一种劳动必须支付的报酬;在后者的心中,那是对一份真诚感谢必须回应的尊重。
没有财富多寡的鸿沟,没有身份尊卑的差别,两人以简单的方式,以超俗的坦然,告诉世人——无论是谁,都要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慷慨地付出劳动,并欣然地接受相应的报酬,财富才会不断地流动起来,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比尔盖茨成功的小故事篇3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 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