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点
知识的获得,在于点滴的积累、充实。
天才在于积累。
成功需要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知识的积累比知识的创新更重要。
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都需要积累。
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
积累要有时间的保证。
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足够的“量”的积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 , 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吴晗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合锱铢,可以齐重于山陵;聚千百,可以致数于亿兆。——葛洪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一个人的工作职位不怕低 , 只要你不放弃你的理想 , 拿目前的工作做一个踏脚石 , 一方面维持生活 , 一方面找时间充实自己 , 认准一个确定的方向去努力。慢慢的,你总会发现,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大钊
生活犹如泉源 , 文章犹如溪流 , 泉源丰盈 ,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工夫。——罗 丹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既采集百花,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无数的细小,积累成伟大。——乔叟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巴甫洛夫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 黑格尔
如果一位诗人不走进他们的生活,他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将全是无用的假货。——泰戈尔
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歌德
典型论据
袁枚积累语言
——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苏步青的“零布头”
——时间是积累不可缺少的“支出”
我国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他在参加xx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拿破仑的知识积累
——成功离不开积累
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积累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昆山无书
——积累要从点滴开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名人如何积累资料
——积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 2.5 万多本。
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其中重点对 148 本书和 49 种刊物上的 232 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阅读,作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写下了 60 多万字的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阶段》的写作。
爱迪生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这个笔记本像是爱迪生盛知识的“金碗”,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研究。
清朝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就在自己家的道路旁设了茶烟 , “见行者过 , 必强与语 , 搜奇说异 , 随人所知”。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这种闲聊使作者积累到了广泛的素材 , 才使他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书。
我国现代文学家顾颉刚,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做笔记,读书时独立思考,常把自己的主张批在书上。他积累了近 200 册读书笔记,使他著述丰硕,享誉国内外。
苏步青说:“近几年来,我在国内连续出版了几本专著,其中有《射影共轭网概论》、《微分几何五讲》(中英文版)、《仿射微分几何》(中英文版,英文版自序),还和刘鼎元副教授合著《计算几何》……最近又编写了《等周问题》、《拓扑学初步》等教材,为中学教师举办讲座。我已经年逾八旬,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工作,哪有时间搞科研、著书立说呢?我的办法是见缝插针。……我常常利用零碎的时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最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我就细读,写了几万字的笔记……”
杰克·伦敦的“笨工夫”
——点滴积累成就事业
杰克·伦敦是美国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看来,杰克·伦敦有些笨,但是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不经过笨工夫就可以学到的呢。
王充注重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汉代的王充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贫的情况下开始治学的。他的家里很穷,没有钱来买书,于是,他就到洛阳的书店里去读书。读完一本就背一本书,看完一个店里的书就到另一个店里去。他读的书非常多,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 13000 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书,他几乎都一一读过。因此,在他的脑海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王充从 34 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著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应酬活动。在他的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时地记录下来,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坚持这么做。因此,他为《论衡》这部书积累不少的素材,使得这部巨著得以顺利完成。
果戈里的笔记簿
——创作的成功离不开材料的大量积累
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广泛观察过后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马克思的广博涉猎
——广泛的积累非常有用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动手写《资本论》,阅读了 1500 种以上的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 100 多本读书笔记。他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并对文学艺术有极高的修养,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他能如数家珍,随口吟诵。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能够用流畅的英语、法语著述立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有益的积累,对成就他的事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
——创作需要实际的积累
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 100 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白居易陶罐积累资料
——知识的积累有时候比创新更重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
徐霞客的经历
——知识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坚持
徐霞客开始了对祖国万里河山的游历。他 30 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艰险,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 17 个省区,对大半个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特别是有关我国石灰岩地貌作了数百万字的游记记录,成为我国历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知识的积累比创新重要
中外驰名的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载有 1892 种药物,附有 11096 付方剂,共计 190 万字。这部巨著是他穷尽了 30 年的精力才完成的。期间他阅书 800 余卷,为实地调查、核实和搜集验方,还遍游了十数省的原野山谷,访求无数老农、渔夫、樵者、猎人。全书既渗透着李时珍一生的心血,也汇集了劳动人民大量的实践经验。
教授陈寅恪
——积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学者吴宓对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 13 岁,留学日本, 21 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 19 种文字。有了这样的基础的积累,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有大批的著述。
李贺的锦囊
——积少成多
相传李贺作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他每次外出总是骑一匹瘦马,带一名小童,背一个锦囊,边走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纸卷,投入锦囊。有时他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无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亲等他回家,倾囊检视纸笔,发现写得很多,常常爱怜地埋怨他说:“你这孩儿,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呀!”
李贺的确倾注全部心力于诗歌创作。许多代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都出自李贺笔下,是他精心锤炼得来的。他给后世留下不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为中国诗坛增放异彩。
托尔斯泰的“百宝囊”
——积累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积累创作素材 , 托尔斯泰出门总带着笔记本。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 , 他就马上记下来。他的笔记本像个小百科全书一样,上面记着各种不同的内容,有人的说话,生动的细节,大量的格言和谚语,各类小知识,甚至还有物理实验的略图等。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就是这样获得的,所以,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小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一些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把这个笔记本称作“百宝囊”。
爱迪生的“宝碗”
——注重点滴积累,可以发挥大的作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勤奋学习,他给自己定的定额是每天要读三本书,一生可谓读书破万卷,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爱迪生还有一个盛装知识的“宝碗”,这个“宝碗”就是他口袋里经常放着的一个小日记本。爱迪生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记在本子里,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一有空,他就会拿出这个日记本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个盛装知识、灵感的“宝碗”,那么,爱迪生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的东西就不能积累下来,会随时随地丢掉。“宝碗”给爱迪生的实验帮了大忙。 1877 年,爱迪生开始改革弧光灯,他先后做了 1600 种不同的实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后来,他全力在炭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 6000 多种。他做了 200 多本笔记,达 4 万余页,直到 1880 年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电灯。
黎锦熙坚持天天写
——积累可以有多种形式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点滴积累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 12 岁开始,一直记到 89 岁临终前夕,近 80 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经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撰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 300 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经出版的就有 400 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他说自己的一生是:“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利用好时间
——时间是进行积累所必不可少的保证
有的青少年朋友说,我知道开卷有益,也知道书中有学问,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天 24 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利用。鲁迅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写作,毛泽东利用夜深人静,别人在枕上做着“黄粱美梦”的时间去学习、读书。
东汉有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叫董遇,他成名后,许多人前来求教,问他读书做学问哪来的那么多时间。他淡淡一笑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临时的空余时间。这就是‘三余',如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能读多少书啊!”
化石为泥与炉火纯青
——积累出真功夫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去向一位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回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出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水泡,他也不顾,仍然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个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泥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哲理材料
未读一本书
从前有个国王,想了解人生奥秘,他手下的大臣给他送来了一车子书,说:陛下读完这些书,也就明白“人生奥秘”了。国王叹道:一车子书如何读得了,少一点不行吗?第二天大臣就带来了一包书。国王见了又皱起眉头说:还是太多了。第三天,大臣只拿了一本书给国王,这时国王因思念“人生奥秘”而得了重病。于是他对这本书看了一眼,说:“看来我连一本书也不能读了,你还是把书里的意思告诉我吧。”大臣答应了他的要求。正想开口,哪知国王这时已经断了气。就这样,这位国王一直到死也未读一本书。
要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秀才 , 读书已“破万卷” , 按说应该是满腹经纶,“下笔如有神”了,但可惜的是,他只会生吞活剥地照搬照套书上的东西。有一次,一个死了丈母娘的人请他写副挽联,他自然是满口答应,于是照着书上挽丈人的挽联抄了一副,人家提醒他弄错了,他反倒说:“我是按照书上写的来的,怎么会错呢?是他家死错了人,要是男人死了,不就正对题吗?”弄得那个人啼笑皆非,这真是荒唐之至!
虽然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只一味地照搬照抄,一定会“文不对题”,弄出笑话来的。积累只是一个材料的堆砌,而灵活地掌握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才是积累这一“量”的实质性的飞跃。
“小恶”积累会成为“大恶”
清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说的是南昌某生,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书时将一枚钱落于地上,便用足踏着,等少年走后将钱拾起。旁边一老翁看到,叩问了姓名,冷笑而去。后该生得常熟县尉缺,投贴拜谒上台汤公,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得赴任,名已挂弹章矣!”某问:“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贪。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视一钱如命,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
《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县衙有个管钱库的小吏,一天 , 有人发现他头巾里有一个小钱,就告到县官那里,县官追问得知他是从钱库里偷的钱后,立即命令把他抓起来,责打一顿,要判他盗窃国库的重罪。库吏不服,说:“我只不过拿了一个小钱,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抓我、打我!哼,你至多是打呗,难道还能杀了我?”县令见他态度很不好,不禁大怒,判了他一个死罪。县令喝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遂拔剑怒斩其首。另一则故事说:古时,有位县令下去巡视,体察民情,在一家茶馆里发现有个库吏竟与一些商贩赌博,一边怒斥一边责令重打。库吏大喊冤枉,说:“只赌一文输赢,有何足道?你能打我,还能杀我不成?”县令一怒,挥笔写道:“一日赌一文,千日赌千文,赌瘾日盛,精神日虚,玩物丧志,于事何成?”于是拔剑杀了库吏。
很多事情,一点一滴可能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积少成多,总有一天会产生“质”的变化的,“防微杜渐”应该是点滴积累的又一个注脚吧。
创新论证
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没有继续读书、积累素材,因此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名篇传世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出处。
知识需要长期的积累、点滴的学习,放弃了学习、放弃了积累,人迟早会像无源的水流一样诗才枯竭的。人的一生充满机遇和变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折旧”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综合力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价值。
伤仲永
江西省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乡民,祖上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还未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他马上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了它的篇名。从此以后 , 人们随便指定一种事物为题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成,那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欣赏的地方。同乡人对此都感到稀奇,有些人还用钱财、礼物来求方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利可图 , 便天天领着方仲永到处向同乡人求取钱财 , 不再让他读书学习了,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毫无特色 , 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不舍的奋斗。一位香港实业家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历经坎坷与磨难,靠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再到痴迷艺术,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从不让一日闲过,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知识的获得,在于点滴的积累、充实。
天才在于积累。
成功需要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知识的积累比知识的创新更重要。
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都需要积累。
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
积累要有时间的保证。
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足够的“量”的积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 , 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吴晗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合锱铢,可以齐重于山陵;聚千百,可以致数于亿兆。——葛洪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一个人的工作职位不怕低 , 只要你不放弃你的理想 , 拿目前的工作做一个踏脚石 , 一方面维持生活 , 一方面找时间充实自己 , 认准一个确定的方向去努力。慢慢的,你总会发现,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大钊
生活犹如泉源 , 文章犹如溪流 , 泉源丰盈 ,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工夫。——罗 丹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既采集百花,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无数的细小,积累成伟大。——乔叟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巴甫洛夫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 黑格尔
如果一位诗人不走进他们的生活,他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将全是无用的假货。——泰戈尔
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歌德
典型论据
袁枚积累语言
——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苏步青的“零布头”
——时间是积累不可缺少的“支出”
我国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他在参加xx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拿破仑的知识积累
——成功离不开积累
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积累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昆山无书
——积累要从点滴开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名人如何积累资料
——积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 2.5 万多本。
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其中重点对 148 本书和 49 种刊物上的 232 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阅读,作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写下了 60 多万字的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阶段》的写作。
爱迪生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这个笔记本像是爱迪生盛知识的“金碗”,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研究。
清朝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就在自己家的道路旁设了茶烟 , “见行者过 , 必强与语 , 搜奇说异 , 随人所知”。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这种闲聊使作者积累到了广泛的素材 , 才使他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书。
我国现代文学家顾颉刚,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做笔记,读书时独立思考,常把自己的主张批在书上。他积累了近 200 册读书笔记,使他著述丰硕,享誉国内外。
苏步青说:“近几年来,我在国内连续出版了几本专著,其中有《射影共轭网概论》、《微分几何五讲》(中英文版)、《仿射微分几何》(中英文版,英文版自序),还和刘鼎元副教授合著《计算几何》……最近又编写了《等周问题》、《拓扑学初步》等教材,为中学教师举办讲座。我已经年逾八旬,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工作,哪有时间搞科研、著书立说呢?我的办法是见缝插针。……我常常利用零碎的时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最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我就细读,写了几万字的笔记……”
杰克·伦敦的“笨工夫”
——点滴积累成就事业
杰克·伦敦是美国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看来,杰克·伦敦有些笨,但是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不经过笨工夫就可以学到的呢。
王充注重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汉代的王充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贫的情况下开始治学的。他的家里很穷,没有钱来买书,于是,他就到洛阳的书店里去读书。读完一本就背一本书,看完一个店里的书就到另一个店里去。他读的书非常多,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 13000 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书,他几乎都一一读过。因此,在他的脑海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王充从 34 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著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应酬活动。在他的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时地记录下来,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坚持这么做。因此,他为《论衡》这部书积累不少的素材,使得这部巨著得以顺利完成。
果戈里的笔记簿
——创作的成功离不开材料的大量积累
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广泛观察过后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马克思的广博涉猎
——广泛的积累非常有用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动手写《资本论》,阅读了 1500 种以上的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 100 多本读书笔记。他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并对文学艺术有极高的修养,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他能如数家珍,随口吟诵。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能够用流畅的英语、法语著述立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有益的积累,对成就他的事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
——创作需要实际的积累
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 100 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白居易陶罐积累资料
——知识的积累有时候比创新更重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
徐霞客的经历
——知识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坚持
徐霞客开始了对祖国万里河山的游历。他 30 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艰险,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 17 个省区,对大半个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特别是有关我国石灰岩地貌作了数百万字的游记记录,成为我国历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知识的积累比创新重要
中外驰名的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载有 1892 种药物,附有 11096 付方剂,共计 190 万字。这部巨著是他穷尽了 30 年的精力才完成的。期间他阅书 800 余卷,为实地调查、核实和搜集验方,还遍游了十数省的原野山谷,访求无数老农、渔夫、樵者、猎人。全书既渗透着李时珍一生的心血,也汇集了劳动人民大量的实践经验。
教授陈寅恪
——积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学者吴宓对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 13 岁,留学日本, 21 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 19 种文字。有了这样的基础的积累,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有大批的著述。
李贺的锦囊
——积少成多
相传李贺作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他每次外出总是骑一匹瘦马,带一名小童,背一个锦囊,边走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纸卷,投入锦囊。有时他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无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亲等他回家,倾囊检视纸笔,发现写得很多,常常爱怜地埋怨他说:“你这孩儿,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呀!”
李贺的确倾注全部心力于诗歌创作。许多代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都出自李贺笔下,是他精心锤炼得来的。他给后世留下不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为中国诗坛增放异彩。
托尔斯泰的“百宝囊”
——积累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积累创作素材 , 托尔斯泰出门总带着笔记本。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 , 他就马上记下来。他的笔记本像个小百科全书一样,上面记着各种不同的内容,有人的说话,生动的细节,大量的格言和谚语,各类小知识,甚至还有物理实验的略图等。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就是这样获得的,所以,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小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一些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把这个笔记本称作“百宝囊”。
爱迪生的“宝碗”
——注重点滴积累,可以发挥大的作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勤奋学习,他给自己定的定额是每天要读三本书,一生可谓读书破万卷,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爱迪生还有一个盛装知识的“宝碗”,这个“宝碗”就是他口袋里经常放着的一个小日记本。爱迪生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记在本子里,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一有空,他就会拿出这个日记本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个盛装知识、灵感的“宝碗”,那么,爱迪生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的东西就不能积累下来,会随时随地丢掉。“宝碗”给爱迪生的实验帮了大忙。 1877 年,爱迪生开始改革弧光灯,他先后做了 1600 种不同的实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后来,他全力在炭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 6000 多种。他做了 200 多本笔记,达 4 万余页,直到 1880 年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电灯。
黎锦熙坚持天天写
——积累可以有多种形式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点滴积累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 12 岁开始,一直记到 89 岁临终前夕,近 80 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经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撰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 300 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经出版的就有 400 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他说自己的一生是:“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利用好时间
——时间是进行积累所必不可少的保证
有的青少年朋友说,我知道开卷有益,也知道书中有学问,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天 24 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利用。鲁迅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写作,毛泽东利用夜深人静,别人在枕上做着“黄粱美梦”的时间去学习、读书。
东汉有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叫董遇,他成名后,许多人前来求教,问他读书做学问哪来的那么多时间。他淡淡一笑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临时的空余时间。这就是‘三余',如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能读多少书啊!”
化石为泥与炉火纯青
——积累出真功夫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去向一位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回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出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水泡,他也不顾,仍然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个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泥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哲理材料
未读一本书
从前有个国王,想了解人生奥秘,他手下的大臣给他送来了一车子书,说:陛下读完这些书,也就明白“人生奥秘”了。国王叹道:一车子书如何读得了,少一点不行吗?第二天大臣就带来了一包书。国王见了又皱起眉头说:还是太多了。第三天,大臣只拿了一本书给国王,这时国王因思念“人生奥秘”而得了重病。于是他对这本书看了一眼,说:“看来我连一本书也不能读了,你还是把书里的意思告诉我吧。”大臣答应了他的要求。正想开口,哪知国王这时已经断了气。就这样,这位国王一直到死也未读一本书。
要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秀才 , 读书已“破万卷” , 按说应该是满腹经纶,“下笔如有神”了,但可惜的是,他只会生吞活剥地照搬照套书上的东西。有一次,一个死了丈母娘的人请他写副挽联,他自然是满口答应,于是照着书上挽丈人的挽联抄了一副,人家提醒他弄错了,他反倒说:“我是按照书上写的来的,怎么会错呢?是他家死错了人,要是男人死了,不就正对题吗?”弄得那个人啼笑皆非,这真是荒唐之至!
虽然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只一味地照搬照抄,一定会“文不对题”,弄出笑话来的。积累只是一个材料的堆砌,而灵活地掌握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才是积累这一“量”的实质性的飞跃。
“小恶”积累会成为“大恶”
清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说的是南昌某生,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书时将一枚钱落于地上,便用足踏着,等少年走后将钱拾起。旁边一老翁看到,叩问了姓名,冷笑而去。后该生得常熟县尉缺,投贴拜谒上台汤公,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得赴任,名已挂弹章矣!”某问:“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贪。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视一钱如命,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
《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县衙有个管钱库的小吏,一天 , 有人发现他头巾里有一个小钱,就告到县官那里,县官追问得知他是从钱库里偷的钱后,立即命令把他抓起来,责打一顿,要判他盗窃国库的重罪。库吏不服,说:“我只不过拿了一个小钱,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抓我、打我!哼,你至多是打呗,难道还能杀了我?”县令见他态度很不好,不禁大怒,判了他一个死罪。县令喝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遂拔剑怒斩其首。另一则故事说:古时,有位县令下去巡视,体察民情,在一家茶馆里发现有个库吏竟与一些商贩赌博,一边怒斥一边责令重打。库吏大喊冤枉,说:“只赌一文输赢,有何足道?你能打我,还能杀我不成?”县令一怒,挥笔写道:“一日赌一文,千日赌千文,赌瘾日盛,精神日虚,玩物丧志,于事何成?”于是拔剑杀了库吏。
很多事情,一点一滴可能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积少成多,总有一天会产生“质”的变化的,“防微杜渐”应该是点滴积累的又一个注脚吧。
创新论证
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没有继续读书、积累素材,因此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名篇传世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出处。
知识需要长期的积累、点滴的学习,放弃了学习、放弃了积累,人迟早会像无源的水流一样诗才枯竭的。人的一生充满机遇和变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折旧”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综合力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价值。
伤仲永
江西省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乡民,祖上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还未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他马上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了它的篇名。从此以后 , 人们随便指定一种事物为题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成,那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欣赏的地方。同乡人对此都感到稀奇,有些人还用钱财、礼物来求方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利可图 , 便天天领着方仲永到处向同乡人求取钱财 , 不再让他读书学习了,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毫无特色 , 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不舍的奋斗。一位香港实业家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历经坎坷与磨难,靠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再到痴迷艺术,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从不让一日闲过,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