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来历和故事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来历: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也有始于佛教一说。
寓意: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五谷丰登。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风俗也受到佛教的影响,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食用,让他恢复了精力。由此佛陀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寓意: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五谷丰登。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风俗也受到佛教的影响,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食用,让他恢复了精力。由此佛陀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展开全部
腊八粥,又名八宝粥,佛粥,汉族传统节日食品。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中国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八宝粥具有健脾养胃,消滞减肥,益气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经衰弱者食疗之用,也可作为日常养生健美之食品。
八宝粥的起源
八宝粥的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节日--“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合家聚食,还馈送亲友邻里。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南部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吃的“八宝粥”、“八宝饭”,就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八粥”。不过,如今物质丰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卖。“腊八粥”--八宝粥(或八宝饭)不一定非要等到腊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举办婚宴,特别是生了孩子办喜酒时,常常供食八宝饭或八宝粥之类。它有三层意思:首先源于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们认为能辟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样,让客人享受多种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节日喜事气氛,显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们乐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八宝粥的来历
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八宝粥的起源
八宝粥的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节日--“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合家聚食,还馈送亲友邻里。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南部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吃的“八宝粥”、“八宝饭”,就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八粥”。不过,如今物质丰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卖。“腊八粥”--八宝粥(或八宝饭)不一定非要等到腊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举办婚宴,特别是生了孩子办喜酒时,常常供食八宝饭或八宝粥之类。它有三层意思:首先源于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们认为能辟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样,让客人享受多种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节日喜事气氛,显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们乐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八宝粥的来历
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